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63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失联六百载 今续宗亲情

[复制链接]

1145

主题

3252

帖子

40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8 1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失联六百载  今续宗亲情

   上 杭 太 拔 乡  寻 根 纪实

         心系太拔乡


    从孩提起,我便听洪曾叔老一辈人说大成张氏祖先来自宁化县石壁乡;还说祖公神牌后面亦写上源于石壁字样(只是我未见过)。但从未听人讲过祖上来自上杭。1990年因寻大成源流,从远珍先生处得来秀才手抄的大成族谱残本,开首即写明祖上来自上杭县泰拔乡!我这才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说来也是,大陆易帜后,四十余年来一直以“阶级斗争为纲”,七斗八斗,七撕八烧,一提祖上便是“封建宗派”,族谱更是见不得人的“四旧”,数典忘祖,已司空见惯;不信祖宗,不提客家人之根,才是“志壮坚信马列”!中华文化中的敬祖、孝悌、睦族的光荣传统,早已丢厕所里去了!
泰拔乡,泰拔乡,你在哪里?启源公为什么于六七百年前要离开故乡热土,来到广东?泰拔乡到底是什么样的“风水宝地”,竟然有启源、启达两兄弟来到兴宁,一下子为天文数字,传了十几万子孙?如今的泰拔乡乡亲,生活如何?他们还会念起广东的宗亲吗?这些,都是近十年来心里悬挂着的事。
   1998年暑假,我主编《大成文史》时,考虑到这是六七百年来才一遇的盛事;以后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再出续集;而且启源公到底是直迁兴宁,还是先入程乡(梅县),启源公祖上情况如何,这都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我作为主编,急切需要这类稿件,却又无人能写这类文章;而且,谁也无决心与勇气亲赴崇山峻岭的上杭祖地考察。为了摸到第一手材料,为了编出质量较高的《大成文史》,也不怕花费精力与钱财了,毅然于酷暑乘车前往。
    我于7月14日坐汽车至梅州,然后经蕉岭、武平到上杭,本要直接去泰拔,但听当地人介绍,倒不如先去考察永定县客家土楼(亦是客家人的“世界一绝”)。我坐车到了永定县城,转车到湖坑,再坐农用车参观土楼。参观完毕,本要去上杭泰拔,但在湖坑转车时听错当地司机口音,竟然坐上了去龙岩的客车!?至发觉错时已骑虎难下—快到龙岩了!坐回头车更麻烦,只得在龙岩车站附近便宜的小旅馆住下。第二天一早,我急忙坐上最早的到泰拔乡的班车。
    17日清早,我坐在车上,走了不多久的平坦马路,便转入乡村土路了!路弯弯、坎坎坷坷,人总是摇来晃去。车时而拼足力气爬上陡坡,在山顶飞来转去;时而却直冲而下,抛来抛去昏头转向;许多地段还是单车道,夹道的树枝竹叶不时从车窗边扫过。很少见平地,也不太见大块村落。只是群山、树林、云雾、鸟声。好几次了,见前面有村落,以为是泰拔;但到了那里,人家告诉我龖:“还差得远哩!”每当这时,我便嘀咕:“老祖公啊,你们苦不苦我不知,倒是苦了你们的后代呀!我可要坚持不住了!实在难为你们了,你们从外面来,靠双脚,长途跋涉,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南蛮之地扎根,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不简单啊,老祖宗!伟大啊,启源公的祖辈父辈……
    “泰拔乡到了!”正当沉思之际,人们高声告诉我。


        太 拔 乡 素 描


   去到那里之后,我才清楚,“泰”已改为“太”。因此,地名是太拔乡了。据村民说,大概是“泰”字繁,出繁化简改为“太”。似乎从清朝起这里便称”“太拔乡”了。但他们与外面宗亲联系时,为了与旧族谱接,其地址还是写泰拔乡。
昨夜在廉价的车站小旅社未睡好觉,一早又奔波了七十多公理,也未吃早餐,真是头晕脑胀。但是,一想到已进入日夜思念的太拔乡,精神便为之一振:是啊,应把太拔看个够,考察清楚,才对乡亲有个交待。
   放眼一望,太拔果然与沿途几十公里的视野殊然。这是一块比较开阔的地带。远山高耸环四野,仿佛是天然屏障护我启源公祖居地。汀江之支流穿过远山远寨于此浩浩而过。不尽的低矮小山有利于人家居住开荒;隔开的一坑坑、一畈畈良田是村民之衣食所在。现在的太拔乡政府所在墟镇,正处于新老交替之中:西边的老城区已大片拆除,不时见成片成片的带残墙断壁的开阔地,不时见未拆除的小街旧店尚在住人与经营。圩的东边与中部,是南北走向的新街,大道宽敞笔直,有的新楼行行,有的此缺彼起,有的还懿是大块的空地。这是新生中的残缺,残缺中的新生,有待于将来的完善与成熟。走出圩镇,步入农村,虽然也见新舍与小楼,但大片大片的,占主导的还是残旧的农舍。老百姓还是靠天生养的农业劳动为主,大多数人还日出而作面作、日入而息。大部分宗亲都
说改革开放改善了生活,但如今学生读书开支大:政府税多:征土地便宜,自己要买则贵;卖口猪,猪肉又便宜,卖不了几个钱,生活还很苦……
    我不是官,不过是无权、无势、无钱,无什么地位的小卒,是一介“吃古不化”的书呆子。我虽素未能与宗亲相识,但他们见我人老实,自然也不客气敢于“实事求是”了,我为他们生活的改善而庆幸,同时也只能为他们的困境表示同情与无奈。我只能这样说:“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太拔自然也会变好;再加上祖宗有灵保佑,会保佑太拔乡兴旺发达!”
太拔乡的老人协会办得不错。有栋小楼的二楼为会址,也是老人活动场所,打牌声、棋声、麻将声,人们出出入入之声,声声入耳黋口声声交汇。
    还要说的是,一下车,我忙跑到乡政府大门前拍了照片,才可证明我到了此地。办公地十分普遍,小楼低矮,不少还是旧平房。由此可见此地之欠发达也。他们因为穷,都十分羡慕富裕的广东,很希望我能为他们的子弟“介绍工作”,都以为我是发财才来寻根问祖的。我向他们反复说明兴宁也是穷山区,也要找“门路”去深圳打工,我这个当政协委员的中学教师,是个薪水才近千元的“书呆子”,只是对祖宗源流与学问感兴趣而已。对此,他们才晃然大悟……


               寻 根 问 祖


    接待我的是年逾七旬的张宝华宗亲。他原是公社副书记,才四十多岁已体弱多病,走路都少不了拐杖。是县委书记同情他,照顾他提前退休。他现在还住在圩附近农村老屋,看来,太拔乡老人协会亦是他负责。每当人们见到他,都主动向他打招呼,可见他威信高。更为奇怪的是,他自退休后,热心公益,尤其热心修祖坟与修族谱之事,整天忙忙碌碌。但是,身体却越来越好,不但丢去了拐杖,还脸色红润,健步如常;有间供销社门店,人家做亏本,他儿子去做却连连有赚!为此,他慨然道:“这是祖公保佑我家啊!我老了,其他事情无法打理了,但祖宗建坟及修谱之事,我还是要办好的。”启源公祖父先俸公之墓,就是在他奋力操持下鼤才得于重修的。
    宝华宗亲告诉我,启源公祖上是化孙公,而化孙公是从宁化县石壁乡迁来的,上杭的开墓祖是他。化孙公生于公元1175年,是化孙公的七世孙先俸公(即启源公之祖父)再丨一一一一一丨迁来太拔落居。先俸公的儿子为君绍公,生了八个儿子,大部分外迁,此处只留一个儿子启明在本乡繁衍,现太拔乡有张姓二千人懣左右。当听说启源公起码传下了几万子孙时,太拔乡亲都十分惊奇:“不简单,还是广东风水好。但是,为什么不见广东子孙来这里寻根问祖呢?你们只记得落居广东兴宁的启源公,却忘了远在上杭太拔的祖公的祖公了!”兴宁后裔到底何时还与太拔有联系呢?我算了一下:启源公的五世孙张琳公是1411年的明朝举人(《兴宁县志》有记载),如果往上推100年的话,启源公石祖婆是在元朝的1300年左右来广东。再来看太拔于道光八年修的《张氏族谱》,记得到石祖婆系下的才兴公。也就是说,才兴公这代人(极可能是才兴公之父)还与太拔有联系,姓名才会上其老家之族谱。启源公离开上杭至今大约680多年,才兴公为张琳之父,减去30年,隰即1380年,那么,大成社张族已有610年左右与太拔失去联系了。看来,我们的大成历代老祖宗,亦忘了上杭的老祖宗了。
    太拔的落居祖为先俸公。宝华宗亲带我们先参观了先俸公祠堂。此祠解放后已拆,我们先在原先的大门口照了相,再进里面瞻谒遗址。宝华宗亲指着原先一排排的石柱底座,啊,好大!可想见当年先俸公祠堂的非凡气派。接着,我们又去瞻仰先俸公落居时的遗址了,——旧屋早已不在,已是新的人家屋及荒坡了。真是岁月匆匆,斗换星移了。
   马不停蹄,我们请来了摩托,去瞻先俸公之墓。几年前,宝华宗亲倡议修墓。他通过石马宗亲,了解到我住址,要我赞助一些。   我即通过大成老人协会转各位乡亲,只是无人响应,单我一人寄了30元去。我们死死抓住摩托座架,坎坷的乱石路几次差点把我们婊抛下来(我与宝华共一架车)。七转八弯,左抛石抛,才捱到礤下坳背的墓地。先俸公墓好气派:座南向北,安闲地躺在斜陂上。颡一一一支兩后座大,墓碑大,前面的“坟堂”亦大。两边空地也十分开阔。是日,阳光灿灿,白云悠悠,清流潺潺、田野金黄,山鸟鸣唱。我枥们坐在墓前,清风徐溜溜吹来,再照个相,好痛快;尤其是我在先俸公碑前深深三鞠躬,不仅代表我,更是代表其在广东兴宁大成左的裔孙,向这位先祖致敬来了!这又是多么令人荣幸之事啊!先祖如此豪华之大墓,只花了万余元,可以想见宝华他们是如何精打乄细算的。我只捐了三十元,但我的姓名竟然刻于碑石上,真是羞愧难言也。我说:“下次重修启源公父亲君绍公之墓,我无论如何也要多赞助一点!”
    我们来到先俸公墓对面山坡上的君绍公墓时,情况便完全不同了。墓座北向南,这座明朝时重修的坟,十分破旧。斑斑驳驳,轰字迹模糊,东崩西缺,坟堂内窄小,且是凄凄荒草与烂泥。右上处又给修公路占去一大角;正下方因是人家的田又削去一大片。我一一一一一杜向宝华保证,以后重修时,我会尽力发动兴宁子孙。
客家人的迁徒意识是十分强的。为什么先俸公要迁来太拔呢?我在本文介绍了这里不同的地貌与环境。为了找到印证,宝华宗亲又带我去保留道光八年《张氏族谱》的声庆、声文两位宗亲处,有幸见到保留得如此完整的古族谱,可以了解到许多——
    1、“余迁大片,后改泰拔,思敬宗收获之道”。--原来,这里是大片,泰拔是后来改的。这是君绍公之言也。
    2、“泰拔乡尤为一方胜概也。田连阡陌,土沃民稠。人敦古处,俗尚淳风:而且作养人材,建立培风书室。昭明祀事,创造敦睦祠堂。神坛镇水口,对岸建宫,相朝猎射坐渡头,双溪造舟往来。河水流通,楫舟甚便;岸旁有市,贸易公平;数段田堪画井,地势宽宏;几处发源茫洋,于斯为美。马山高耸。南环秀挹;苏溪塔岌,斜晖西拱,彩映福寺。北障清流古迹,东来石马名山。济桥横二岸,恍同落水彩虹;笏石镇中州,疑似朝天宰相。古溪澜洄,源长流远;园墩樟荫,叶茂根深……”——这段文字是由道光
八年太学生张云飘写的《泰拔村图记》一文中摘要来的。泰拔如此美,先俸公当然会选中这“风水宝地”了,同时也说明了村风民风之好。
    3、“先俸:实习封,号四十郎。始居礤下后迁大片,改为太拔,遂世居焉。寿七十三。合葬礤下坳背丙山兼巳虎形”。
    4、“君绍:字邦彦,号六十郎。公孝友情成。敦本睦族,崇儒道,仗义轻财,承前启后,燕翼有方。永乐年间与长汀,宁化会修宗谱:后之修者赖公之创世之功也。寿八十九,合葬礤下坳背桥头田边酉山兼辛蛇形。嘉庆丁丑七月十九日酉时重修。”
    5、“启源:字逢贯号七五郎判循司马。始迁程乡宝石寨,后迁兴宁楼下大成下。(妣)石氏夫妇合葬大成下岗子上虾蟆螗虎形,谢氏葬于兴宁城北罗经形。”
“长(子)穆宗,字序昭,号五十五郎,(妣)赖氏合葬大成下石破角蟹形,同处各穴,癸山丁向。生两子:仲万、仲猷。”
     我们还了解到许多先祖材料……
     客家人的迁徒意识的确强,不太留意故乡热土,唯求发展。启源公不过是先俸公之孙,在太拔乡才住了两代人,到了第三代的启源公这辈,八兄弟中竞有七人外迁!启源公一到广东程乡宝石寨,就中了贡生,任判循司马。其兄启达迁兴宁石马,亦是上万人之望族也。宝华宗宗亲对大成子孙之发达十分高兴,说他们今后修谱时会与我们联系,把兴宁子孙录进去。
    这次往上杭太拔考察,单以寻根问祖角度上看,即可谓收获颇丰。比如,仲由(猷)公到底多少个儿子,以往在漫长岁月中皆不甚了了。按大成懋彝秀才手抄残本,则只有一个儿子才兴公;按墨烟张谱云则尚有儿子唯恭公,最近他们那里修谱,则把仲田、唯恭公当作两兄弟,而不是父子俩了(怪哉)!一见太拔古谱,才知仲由公有才兴、能兴、复兴三个儿子;尤其对能兴子孙有详细记载——他们在梅县定居。十年前,我到南蛇岗下石场附近的张屋调查。该屋老人说他们是石祖婆子孙,解放前都是来大成社祭祖的。我问他们是哪里来的,他们说是祖上从梅县“掌鸭嬷”掌上来在此定居的;至于梅县何地,则记不清了。如此看来,石场之张姓极可能是梅县能兴公之后裔。虽然太拔族谱未记明能兴公移程乡何处,但从能兴子桂山葬于管坑蛇子塘,及能兴孙远明葬管坑蛇嘴来看,若我们能去管坑附近乡镇寻找一下,也许会有结果的。
   解放前重视修谱,但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岁月里,人们自然无暇顾及;而且,裔孙走得散,精力再充沛的编者也无可能全面顾及。宗支流失搞错,以讹传讹之事自然会层出不穷。连五华大田与大成隔得不远的裔孙,尚且弄错,何况其他?当今之务,只有广泛调查,反复研究,才能“水落石出”。
因限于篇幅,太拔情况无可能——详及。当我考察完毕,于清晨曙光中乘车离去时,望着离我越来越远的太拔,望着早起劳作的宗亲,心中不禁默念:“六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还是共一家吃饭的人啊!我们血脉相连!祝太拔宗亲在不久的将来都能过上小康生活。再见,太拔乡!”


        附   祭 祖 太 拔 乡


   公元2000年3月19日,我与五华宗亲张汉雄、张谊、张现宝等乘上杭召开“纪念化孙公825周年恳亲会”之机会,不避路途遥远与坎坷,专车前往太拔乡扫启源公祖父先俸公、父君绍公之墓。仪式之隆重,太拔乡宗亲之盛情,让我们深受感动。当时,我对他们说:“前年是我一人来——600年来的第一人探寻先祖;这次,我带了一车五华宗亲来寻根。只要人来了就好,他们今后会经常来。我到底为太拔宗亲做了件好事。”
公元2004年金秋,应兴宁石马宗亲兆梅、发祥先生之邀,由我作导游,再往上杭寻亲祭祖。除兆梅、发祥外,石马祭祖团宗亲还有伟星、展坤、耀灵、仁芳、焕奎、全华、海泉、晋荣、景祥、珍宏、森超、茂发、焕其、育珍、富昌、佑祥、森辉、新宏、钦文、拱云、建新、裕强、裕林、金泉、爱民、新华、金发、焕枢、坤连、进云、富超、奕强、海华、妙中、松凤、金发(柳塘)、秀平、连桂、玉麟、瑞文、楚环、建飞等宗亲。我们的车队一到,太拔宗亲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夹道欢迎。我们先在盛情的太拔乡宗亲陪同下祭拜启达公祖父先俸公、父亲君绍公墓之后,得太拔乡宗亲盛宴招待。下午,我们浩浩荡荡的车队驶往化孙公墓地,因中途迷路,我们到达化孙公墓已暮色笼罩了!然而,大家还是激情洋溢,摸着夜路。我们情思绵绵,十分隆重地祭拜了化孙公——已传了1000多万子.     以后,以五华棉洋等我所联络的广大宗亲,大力赞助太拔乡宗亲修建丁俸公祠堂,那是再传佳话了。


13

主题

885

帖子

148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2
发表于 2014/7/9 10:43 | 只看该作者
若思宗亲 , 您辛苦了 ! 向您致敬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08126561号-15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4/20 22:13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