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4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校长: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政府“撑腰”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9 1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引用和使用的体制机制,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科学创新班”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本科生直接参与科研,并在《Nature》、《Science》这些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
  如何解答汪书记提出的命题,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高校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路子”?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接受了本报专访。
  谈人才引进 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政府“撑腰”
  南方日报:坦率地说,广东还不算教育强省。从高等教育的情况看,院士数量等核心指标还比不上北京、上海、江浙等省市。汪洋书记提出,要依靠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教育强省之路,对此您怎么理解?
  王迎军:广东高等教育经过了前些年的大力度投入,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现在应该是到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时候了。之所以说广东还不是教育强省,我认为有几个表现:广东特别知名的大学还相对较少,本科院校相对来说也不算多,去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8%,这听起来不算少,但是和江浙比起来还是有差距。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广东要建教育强省,我觉得对于原有的研究型大学,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促使它尽快地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省属本科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也要提高水平。
  办学跟办企业、搞经济都不一样,它需要沉淀。比如说新办一个大学,想一两年内把它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我觉得可能性很小。香港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香港科技大学,但是它当时花了重金吸纳了全世界的高层人才。而且它所处的教育体制、社会氛围很不同,它的教师待遇、引进人才的力度,在国内还做不到。
  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改革创新,让高校具备引进国际知名学者的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档次,这可能是更现实的。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报告也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解决好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科研风险分担等关键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王迎军:是的。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省,省委看得很透彻、很前瞻。目前我们的问题是高层次人才太少。不是光有硬件就能建高水平的学校,最关键的还是人。因此,要想办法把高层次人才引进来,现有的人才也要保留住,还要培养我们人才的梯队,这就需要有政策,需要政府的支持、撑腰。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以目前我省高校自身的力量,要像北京、上海包括江苏那样,花大力气引进国际高水平的人才还有难度。吸引顶尖人才需要很多的条件,包括研究氛围,起码的待遇、生活、研究条件。这些是华工这两年引进人才时做得比较多的工作,同时也碰到了很多的困难。而且,这些困难不是一个学校就能解决的,需要政府部门支持。
  比如说住房,省外的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就能同时解决住房,但是广州房价这么高,我们就开不了这个口子。现在高校青年教师的负担还比较重,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谈体制创新 迫切落实办学自主权
  南方日报:关于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您在华工工作多年,当过党委书记,现在又担任校长。您一定对现有的高校体制机制有更深的理解吧?
  王迎军:我们现在要办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瞄准了世界一流的目标,但是原有的体制机制有很多制约,它影响了高校进一步地提高质量,进一步地提高办学水平。
  从目前国家整个的教育体制来说,高校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这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高校跟社会是密切相连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并从中获得发展;不利的一面是,在很多事情上,高校没有决策权。比如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住房问题,甚至连校内的外来停车问题,我们都没有办法自己来决定。
  高校是一个小社会,从幼儿园到离退休,我们都得要管,但是同时,我们没有相应的决策权力,这就造成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前年颁布的国家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特别强调全面提高质量,特别强调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办学自主权。所以说,体制机制的改革是目前高校一件重中之重的事。如果不在体制机制上做改革创新,就会自缚手脚,很多想做的事可能都做不了。
  南方日报:您在上任伊始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您认为要从哪里破题?
  王迎军:时代发展了,国家对高等学校的要求不一样了,而且高校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和机遇也不一样了,高校要主动地进行调整。广东提出经济要转型升级,我觉得与之相对应的,我们高等学校内部的很多东西也要转型升级,包括一系列的人事制度、学科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改革等,都得根据国家的重大需求、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围绕广东省提出来的“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行部署。
  体制机制创新以后,应该让我们的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还要更大限度地让我们的优势资源、优势学科能够参与到协同创新里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广东的经济转型作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从建设教育强省的角度来说,呼吁政府给一些相对宽松的政策。赋予学校一定的办学自主权,适度相对宽松的政策,学校会办得更好。这方面需要政府综合考虑和设计。
  谈“2011计划” 对广东转型升级是个大利好
  南方日报:最近“2011计划”的话题很热,其核心还是要提高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您认为这对华工提出了什么要求?
  王迎军:“2011计划”提得非常好,因为它强调协同创新。我们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整个国家对科技发展的要求跟原来已经不一样了,要做一些面向重大、前沿的研究,这些研究不再是一个个小团队就能承担,它需要把高校、研究所、政府、企业的力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做大项目、出大成果,这些大的成果对我们国家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广东省的转型升级也是一件大好事。
  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所以,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保证学生质量。华工有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所以我们会积极参与2011计划,具体到学生方面,我们有若干个科学创新班。将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将学生的实验室拓展到国外、延伸到企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今后还会加大力度这样做,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南方日报:您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参与?
  王迎军:“2011计划”对广东省的转型升级是一件大利好的事。但是这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政策支持,不能变成“两张皮”。
  为什么强调政府要参与?因为现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要合作,有一些壁垒是我们自身打不破的,要靠政府协调,政府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广东如果能建立更多的协同创新平台,引进更多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和行业的龙头企业一起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那么无疑会加快广东的转型升级,所以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记者 雷雨
  统筹:戎明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08126561号-15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0/7 20:36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