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30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梅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4 1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十一五”: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来源于梅州的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达114.46亿元,年均增长1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95亿元,年均增长20.8%。

  ■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连续两次以最高分竞得省共10亿元扶持资金。五年来,全市共引进1689家企业,投资总额达80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5个。

  ■城乡交通明显改善。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7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底化。

  ■ 城乡建设亮点纷呈。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客都大道成为城市新亮点。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暗访。

  ■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市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前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

  ■ 民生福利全面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67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

  “十二五”: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

  “十二五”时期,是梅州加快推进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关键时期,是梅州急起直追,推动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

  根据中央、省和市委的有关精神,我市组织编制了《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5% 左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控制目标。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

  通过五年的努力,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各项事业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群众幸福感、自豪感明显增强,努力建设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

“十一五”工作回顾

  ——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来源于梅州的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达114.46亿元,年均增长15.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95亿元,年均增长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0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2%和19.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6∶41.8∶37.6。烟草、电力、建材、电子、机电和矿冶加工六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5.2%提高到79.6%。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预计全市农业总产值204.8亿元。我市被国家确立为“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梅州金柚打进欧美市场。服务业快速发展,创建了“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梅州成为“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比2005年翻一番。梅州被确定为全省 “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全市7家上市公司(新增4家),居全省第六。

  ——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以“生态园区、工业新城”为发展定位,创新市县共建共享模式,举全市之力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制定实施《加快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组建专业招商队,强势推进招商引资。我市连续两次以最高分竞得省共10亿元扶持资金,有力地推动了产业转移园的建设,首期开发了4.03平方公里,二期开发正在加快推进,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蕉华工业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丰顺、五华经济开发区等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全市共引进1689家企业,投资总额达806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5个。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外贸出口30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49%和170%。

  ——城乡交通明显改善。西环、天汕、兴畲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梅大高速加快建设,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7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103公里。所有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底化,累计投入133亿元。梅县机场扩建工程动工建设。我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区市前列,被确定为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城乡建设亮点纷呈。推进中心镇、重点建制镇及村庄整治规划,全市城镇化率达46.5%。投入30多亿元新建、改造市政工程,江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大力推进,江北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开始启动,新建、改造市政道路65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1.8平方米。东山教育基地、归读公园、客都大道成为城市新亮点。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暗访。省市共建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9.4%。五年共投入50多亿元,实施12宗16项城乡防灾减灾工程,180公里重点堤围、177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梅城和各县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或100年一遇。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入开展文化名城创建活动,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建成使用。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4人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市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世界客商大会、客家山歌文化节成为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平台。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稳步推进,梅江区、蕉岭县和41个镇(街)实现“创强”目标,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9.3%,提前完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

  ——民生福利全面改善。公共财政重点向民生倾斜,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296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192亿元。科学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帮扶资金6亿多元,实施帮扶项目6万多个。省市共建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市,推动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就业服务平台,30多万农村劳动力得到免费技能培训,49.9万人实现转移就业,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67元,年均分别增长11.1%和9.8%。率先在山区市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低保,13.2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审批监督、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行政审批事项减少672项,减幅达79.3%,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开通市县电子监察系统,电子监察绩效测评居全省前列。市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启用,机关作风评议活动深入开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加大防治腐败力度,市政府班子连续两年在省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中评为“好”的等次。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丰富经验弥足珍贵。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齐心、奋发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梅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梅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我市建设与发展的中央和省属驻梅单位、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外出乡贤,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以交通建设提升区域竞争力,以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以优化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以大文化建设增强软实力,以改善民生增强凝聚力,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力,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市,培育高素质市民,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全力打好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交通建设、扶贫开发“双到”三场硬仗,务求宜居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文化教育等三项重点工作有新突破,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500元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 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新口径)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

  一、高起点建好园区,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努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工业化是山区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梅州作为生态发展区,传统工业化模式既不可取,也难以实现绿色的经济崛起。因此,我市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力推动园区建设,努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办好园区,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降低投资成本,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围绕“大开发、大提速、大见效”目标,尽快把园区建设成梅州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省级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迅速掀起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东莞石碣(兴宁)产业转移园和蕉华工业园大开发大发展高潮,提升园区服务水平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区要在推进“双转移”上实现重大突破,力争园区开发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

  科学策划项目,打好招商引资这场硬仗。大策划推动大招商,大招商带动大发展。一是创新招商方式,力争全年新引进项目投资总额300亿元以上。二是动员乡贤回乡创业,发挥我市外出乡贤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多、实力强等优势,大力支持嘉应集团控股、广东客家商会等龙头企业回乡发展,力争召回一批,带动一片,致富一方。三是突出招商实效,确保招得来、留得住、尽快做强做大。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支柱产业。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烟草行业主动适应政策调整,积极争取支持,实现产值和税收平稳增长。电力行业加速向清洁生产、绿色发展转型,加快推进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荷树园电厂三期、大埔电厂、丰顺华润风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材行业要淘汰落后产能,塔牌、油坑、梅雁等企业要做强做大旋窑项目。二是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摩托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气装备、农用机械等装备制造业。

  注重科技创新,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实施现代产业“双百”工程,拉动工业投资,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市场前景、有核心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科学规划,高效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只有规划好才能建设好。我市要按照粤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以梅州市区为中心,以七个县(市)城为重点,以城带乡,建设宜居城乡,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一个中心区、七个卫星城”的城镇群发展格局。

  高起点抓好规划和建设,提高城镇建设品位。一是优化人居环境,着力建设市民满意的美丽幸福新城。梅州市区要以规划建设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为方向,优化江南,改造江北,拓展梅县县城。二是抓好城镇规划,提高城乡设计水平。三是立足系统谋划,善于经营城市。坚持长短结合,工贸结合,旅游与文化和农业三位一体结合,做到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规,用财用效。四是打造名镇名村,凸显客都特色。各县(市、区)力争打造1—2个名镇、2—3个名村。

  规划建设主体功能区,优化城镇与产业发展布局。按照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论证,因地制宜规划功能分区。梅江区为优化开发区,梅县、丰顺和五华为重点开发区,兴宁、平远、蕉岭、大埔为生态发展区。生态发展区不是慢发展,而是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加快发展,重点依托山水秀美生态环境,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保健疗养、休闲度假等“慢生活”产业,争创文化、旅游与品牌农业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特区”。

  推进富县强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小河有水大河满”,只有全面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才能实现梅州综合实力的大提升。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政策、政务和舆论环境,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用工难、用地难和融资难等问题。二要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力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做强做大县域特色经济。

  三、以人为本,优化环境,全面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

  环境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梅州作为生态发展区只有更生态、更文明才更有发展潜力。我们要坚持交通先行,文明引领,生态优先,宜居为重,大抓文化教育、修路建桥、治山蓄水、种树添绿等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实事,营造优美的创业安居环境。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以发达交通改善区位条件。梅州不是区位差,而是交通欠发达。交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命脉,我们要抢抓全省掀起粤东西北交通建设大会战历史机遇,打好交通建设这场硬仗,大力推进15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尽快打通梅州直达珠三角、海西区及潮汕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千方百计摆脱边缘化的困局。

  狠抓教育改革与发展,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推动新建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向市区或县城集中,小学、幼儿园向镇区或中心村集中,想方设法让所有农村的孩子共享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在梅城江南规划新建市实验小学,各县(市)要在县城、中心镇规划建设一批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和幼儿园。

  强化城乡管理,建设宜居城乡。弘扬客家人爱干净、讲文明的传统美德,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共同把搞好环境卫生这件“小”事办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面整治城乡“脏、乱、差”和交通秩序,推进市、县及中心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开展“绿满梅州”行动,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山水秀美是梅州的亮丽名片,生态优势是梅州最大的后发优势,我们要倍加珍惜和爱护。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广泛开展“屋前屋后树成荫,庭内庭外花飘香”活动,拆围建绿、绿上添花,扩大城乡绿地,建设城市绿道,创建生态文明小区,营造鸟语花香的城乡环境。

  加强水环境治理,落实节能减排硬任务。大力推进中小河流、灌区改造等185宗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加强地质灾害和水利隐患排查整治,增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广“宝丽华”现象,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打造一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企业。完善环境保护政绩考核机制,严格把好环境保护关,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

  四、传承创新,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体验,创新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既发展特色经济,又保护优美环境,对破解山区科学发展难题,提升城市品位意义重大。

  突出保健休闲特色,做强旅游先锋产业。推进《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整合资源,串珠成链,点线面结合,加快形成雁洋保健疗养线、大埔生态名人名居线、丰顺五华兴宁温泉度假线、蕉岭平远秀美山水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出台扶持文化与旅游企业的政策措施,推广雁南飞、雁鸣湖、客天下等的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带动新景点景区建设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大力参与项目和商品开发,支持建设星级酒店、娱乐场所和主题公园,做强做大旅游经济。

  大力弘扬客家文化,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勤劳智慧的客家人,亲切悦耳的客家话,优美动听的客家山歌,绿色健康的客家美食,包容开放的客家围龙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重要题材。我们要深入研究,深度开发,开拓创新,形成产业,带动创业。大力推进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千佛塔文化旅游区、林风眠艺术园等项目建设。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并进,以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新兴工业、绿色农业、旅游度假产业的发展水平。

  加强策划推介,提升世界客都形象。精心办好世界客商大会、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客家风情啤酒节、金柚飘香旅游节、“李惠堂杯”足球联赛等系列活动,加快客商会馆建设,策划举办客家文化博览会,规划论证筹建代表客家人精神家园的标志性建筑,进一步提升梅州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五、提质增效,培育品牌,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

  梅州农业基础好,绿色、健康、有机、安全的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大力推进传统农业“绿色再造”,构建完善的绿色农业产业链,变农业大市为农业强市。

  扩大基地规模,形成品牌效应。深化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培育和引进良种良法,大力促进油茶产业健康发展,打响梅州金柚、平远脐橙、有机茶、有机蔬菜等品牌农业。

  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综合效益。发挥农业专项资金和农业龙头企业贴息政策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新大地、富农、裕丰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升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的精深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0亿元以上。

  加强梅台合作,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拓宽梅台农业合作领域,积极引进台湾农业龙头企业,以新理念、新技术培育梅州农业新品种、新品牌。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加大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力度,完善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

  六、富民优先,民生为重,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双到”新路子

  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以人为本,科学算好“三笔账”(有多少群众受益、群众从中得到多少利益、是长期受益还是短期得利),创新帮扶模式,实现稳定脱贫,长效致富。

  打好扶贫开发“双到”这场硬仗。一是正确引导农民抢抓机遇率先致富。建立激励竞争机制,评选百个脱贫致富先进村和千名致富之星,鼓励农民自强不息,形成“被动等、靠、要可耻,自力更生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潜能。二是拓宽帮扶路径。以提高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为目标,探索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对接、技能培训、为老弱病残致贫者购买社保等有效途径,变“输血”为“造血”,力争80%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狠抓城乡就业创业。开展城乡当年新增劳动力免费全员培训和转移就业大行动,力争全年培训劳动力8万人、转移就业10万人。办好各类招聘会,免费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确保全市企业用工需求。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规划建设和改革试点工作,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水平。加快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步伐,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全覆盖。全市家庭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人员实现应保尽保,着力提高五保户、残疾人等特困群体保障水平。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机制,提高城镇职工工资水平。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安全生产教育,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抓好消防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市场监管,稳定物价水平。加强县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

  七、勤政廉政,高效服务,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政府

  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和高效服务的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政府经济调节、规划引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办好市行政服务中心,对投资审批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强化行政复议,加强司法救助和普法工作,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及分类考核制和问责追究制。

  自觉接受监督,坚持民主科学决策。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高度重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切实提高办理质量。完善重大决策依法审查、听证咨询、社会公示制度,推进政府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

  强化科学理财,注重用财有效。积极培植税源,加强税收征管,开展评选纳税大户活动。加强预算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把财政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综合效应。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公务员的形象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打造一支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闯劲足、懂经济、善发展的干部队伍,是推动我市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关键。要善于学理论,学业务,学做人,下真功夫,学真本领,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在实践中善于思考,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善于跳出“框框”看问题,学习别人的点子,创新自己的路子,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寻求与众不同新突破。要树立强烈的群众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一切发展为了群众。要增强公仆意识,勤政廉政。“公生明,廉生威”,无私才能无畏。政令要畅通,关键要公正廉明。要增强责任意识,敢作善为。视权力为责任,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地区的兴衰荣辱紧密结合,增强爱岗敬业爱梅州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发扬良好的团队精神,共同营造“我为梅州争光、梅州以我为荣”,奋勇争先、不甘人后、万马奔腾的干事创业氛围。

  八、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为民办好10件实事

  一是实施城乡居民免费培训转移就业工程;

  二是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

  三是规划建设主干道景观林带;

  四是开通梅州城区至主要旅游景点景区公交专线;

  五是实施江北人居环境改善首期工程;

  六是完成东升水厂扩建工程;

  七是推进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工程;

  八是完成300人以上革命老区自然村通公路二期工程;

  九是完善全市治安视频网、社区群防群治网建设;

  十是规划建设梅州市儿童福利院。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我们信心倍增;展望“十二五”,我们豪情满怀。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破难攻坚,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坚持不懈奋起直追,同心同德共谋发展,为迎接建党90周年,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作出新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08126561号-15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5/10 09:04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