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兴宁县(市)是一个纯客属县。何姓是兴宁的一个大姓。在古代的姓氏是分开的,姓是族号,而氏则是分支,先有姓后有氏。我们现在一般将姓、氏连称。那么兴宁何氏是怎么来的呢?先得从中华姓氏——何氏说起。
何氏历史来源: “何”源出自黄帝的“姬”姓。由“韩”氏音讹衍化而成“何”氏。 据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又据《元和姓纂 》所载,周成王其弟叔虞之十一世孙,食采於晋国的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世称“韩武子”。其三世孙韩厥被周王册封为“韩”姓,后代又建立了韩国。子孙以国名为姓韩。因此许多史书中把韩厥称为韩姓始祖。至战国末年,约在公元前230年韩国为秦国所灭。韩国末代国君韩王安的大部分子孙逃亡到江淮地区居住。因江淮方言中韩与何音近,随音将“韩”变“何”,遂为“何”氏。可见,源于这一支的“何”氏,同“韩”氏原本是一家,韩厥也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据《中华姓氏通史——何姓》记载:另有一种传说,在逃亡子孙中有位名为韩王咸(读jian) 的人,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后来秦始皇出游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搜捕被灭六国的王室子孙。一日遇秦吏登船盘查姓氏。适值天气寒冷,他担心暴露身份,便指着寒冷的河水作答,意以水寒喻韩,寒、韩同音。谁知官吏曲解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姓河。韩王咸也就将差就错,只是指出自己的姓氏是从“人”旁之“何”,而非从“水” 旁之“河”。这样,他就侥幸通过了盘查。事后,他为了纪念这次惊险经历,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为“何”,并定居庐江,于是便有了何姓。韩王咸也就成了何氏始祖。 何姓尽管来源不一,但最有影响的是出自韩姓这一支。早在汉代时,这支何姓人就居住安徽庐江的郡望。在魏晋时代,又进一步分衍出江苏东海郡、河南陈郡等地区。而庐江是三郡之首,是天下何姓人的同祖圣地,安徽成为何姓人的发祥地。历史上全国何氏有2089支次大规模的迁出活动中,安徽就有1074支次。庐江何氏三十六世何大郎,约在公元930年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开创了何姓历史新的一页,形成了客家何氏。 客家何氏开基始祖——何大郎 据兴宁县石马《何氏渊源》记载:“大郎公,又名太乙郎公。原祖籍安徽庐江。后迁福建省宁化尹,为政得民心,遂居宁化石壁。” 宁化县石壁村——据说是160多个姓氏的客家人的发祥地,是客家祖地。故大郎公为客家何氏开基始祖。“六世祖伯一郎公,又名发伯公,再迁广东程乡县(今梅县)之松源,为迁粤东之始祖。八世祖念四郎公为迁兴宁之始祖。” 据《中华姓氏通史——何姓》记载:“客家何氏的始祖何大郎是何氏入闽的重要一支。何大郎生于唐代后期。他是韩王安的三十六代孙。何大郎于五代时期(约在公元930年)定居福建宁化石壁村,第二年因事路武平南岩,爱其环境优雅,又居此地。成为何氏开基闽地的始祖之一。” “何大郎有五子一女。长子三郎徙居汀州河田,次子四郎徙居赤岸,三子五郎移往刘坑,四子六郎远迁广东海丰,湖南长沙蛇嘴子何氏即是六郎的后代分支。五子八郎迁往广东河源。五人当中没有一人袭居父亲的基业。谱曰,何大郎防止子孙们坐享其成,滋生不劳而食的惰性,着意让他们走出家门,远走他乡。何大郎五子一女中,对后世、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乃是他惟一的女儿何仙姑。在民间及何族后人中,何仙姑是一位被神化了的人物,” 是神话“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之一,活到149岁。 四世:念八郎、念七郎、念三郎、念二郎、念四郎。其中念八郎、念七郎两房迁往广东大埔,念四郎徙往武平象洞。(据石马族谱《何氏渊源》记载,念四郎为客家何氏八世祖。有待进一步考证。) 兴宁何氏开基始祖——念四郎:
据石马族谱《何氏渊源》记载:“念四郎公讳铨字源美,号罕明。生于元朝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卒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率家从大埔县迁徙松源。再迁至程乡县(今梅县)城郊乌蓼沙开基立业。-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偕三子文深、四子文汜率家由乌蓼沙迁兴宁县和山仁仙乡(今永和)。公生四子。长子文渊留梅县,后裔派衍黄槐宝龙及西埔。;次子文滨公迁叶塘;三子文深公仍住永和;幼子文汜公迁住 石马。” 故兴宁何氏后裔把念四郎公作为迁兴宁的开基始祖,即为兴宁何氏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