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母声泪俱下,表示不相信儿子会投毒杀人。信息时报记者 叶伟报 摄
复旦大学的校园内挂出标语“为黄洋同学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新华社发
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操场旁挂满了千纸鹤。新华社发
(记者 林明声 蔡胜龙 林鸿) 昨日,新华社记者从上海警方核实,针对复旦大学投毒案,警方仍在对犯罪嫌疑人林某进行审讯,其作案动机和作案手段仍在进一步调查核实中。连日来事件持续发酵,很多网友寻找线索试图找到其作案的蛛丝马迹,但“嫉妒说”、“误杀说”、“情杀说”等猜测先后都被有关方面否定,案件依然存在不少谜团。昨日信息时报记者在嫌疑人林某的汕头老家采访了其家人,其母声泪俱下,称儿子是遭人陷害,是被冤枉的。
家人不相信他会投毒杀人
记者了解到,林某是汕头市潮阳区人,有两个姐妹,一个弟弟,家里经营一个杂货店,经济并不宽裕,林某求学在外也很少回家。昨日信息时报记者在他家里采访时,旁边的街坊也都一起围坐在空间不到10平方米、杂乱的杂货店里,林某的母亲有心脏病,一说到儿子就情绪激动,街坊在旁边安慰她。在街坊眼里,林某是个懂事的孩子,为人处事得体,不用父母操心,上大学后除了拿奖学金,他周末、暑假还做家教补贴生活费,生活简朴,很少向家里要钱,这样在村里有很好名声的人,他们不相信会投毒杀人。
林母声泪俱下,说儿子是冤枉的,是被人陷害的。“在3月底,我接到他的电话,他说写的论文没有署导师的名字,导师很生气。我跟儿子说你心直口快,缺乏社会经验,不要意气用事,老师有抱怨,你也不要跟老师顶撞。”林某的姐姐说,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弟弟在学校捐了800块钱。他告诉姐姐,虽然家里没钱,但做人要热心,能够帮人就要尽力帮到。
想留在上海母亲劝其回粤
林某的家人称,林某并没有作案的动机。在蛇年春节前,林某已经跟广州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约,工作已经确定。之前他还通过了在上海所实习医院的面试,即使他向往留在上海工作,但林母劝儿子回广东,这样能离家近一些。考虑到父母日渐年迈,母亲又有心脏病,林某最终确定了在广州工作。春节林某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星期,高中的同学到家里聚会,还热心商量着给他介绍对象。
在4月6日至9日,中毒的黄洋病发住院,林某还没有被确定为嫌疑人。林某每天给妹妹打几个电话,因为妹妹牙龈炎复发,他向医院的老师要药方 ,还打电话、发信息,告诉妹妹要“多喝水,刷牙要上下刷,不要横着刷”,事无巨细,关心爱护之情深藏其中。其妹妹说,一直以来,哥哥都没有表现出异常,她坚持认为哥哥是清白的。
复旦学子为黄家募捐
信息时报讯 据《法制晚报》报道,昨日上午,遭投毒学生黄洋的尸检结果仍未出炉。前日上午,经家属同意后,上海警方对复旦大学遭投毒学生黄洋的遗体进行尸检。尸检结果将成为重要的案件证据。目前,家属已经聘请上海律师介入此案,复旦大学学生会于昨天和今天两天为黄洋父母组织募捐。
昨天上午,黄洋的父亲黄国强告诉记者,他们仍然在上海,住在中山医院附近一处宾馆里,等待警方的消息,但他们目前还没接到警方任何的通知和尸检报告,不过前天下午,复旦大学的副书记等人来到宾馆慰问自己。
黄国强称,他们已经找了上海刘春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就有关问题寻求法律支持。
黄国强说,整个治疗过程中,“学校和医院都尽了全力”。据悉,共计花费的26万元医药费均为学校垫付。此外,复旦大学将会在黄洋遗体下葬前举行追思会,复旦大学网站主页已经显示为黑白色。
追问
剧毒药品管理要靠学生自律?
多名同学介绍,毒物初步确定为“N -二甲基亚硝胺”。对于毒物的来源,此前复旦校方曾标示:“实验室对剧毒药物有管理规定,林某不可能从实验室途径获取投毒药物。网上诸多关于药品来源渠道的说法均为不实传言,部分媒体此前的报道也有失实。”
不过据知情人透露,案发后警察曾带着林某前往实验室指认,此事很多师生都知道。案发后学校内部还开会指出,半年前以及不久前实验室曾两次丢失过该药物。
多名学生证实,黄洋被投的毒物肯定是实验室流出来的,实验室的管理不够规范。实验室每天都要用到无数剧毒试剂,每次使用剂量上是没有办法次次都监管的,对这个进行严格登记管理要耗费非常大的人力和财力。“你真心想拿走,肯定有办法。”
有高校化学系教师证实,剧毒药品管理真正落实起来非常困难,研究生接触的往往都是具有较强毒性的化学品,在危毒药品管理的终端环节,更多还是靠学生的自律自觉性。
致命毒药网上可随意购买?
昨日上午,北京化工大学一老师透露,一些毒物可通过常见化学成分制备。黄洋寝室饮水残留水中检测到的有毒化合物N -二甲基亚硝胺,一般化学实验室均可满足制备条件,制备相当容易,网络上甚至能搜索到一切有毒物的配制方法。
昨日上午,记者在网络搜索发现,某些化学品公司销售N -二甲基亚硝胺,且购买时不需要任何证件。
嫌犯会否另有他人?
复旦一名同学透露,黄洋直到去世前,都不知道他的病是因为被下毒。治疗期间,他还曾请超声波专业的林某为他做B超检查。林某在黄洋发病期间,也显得并不慌张。
黄洋入院治疗后,林某曾与复旦医学院的其他同学一起前往医院探视。该同学回忆,当时林某还与同学一起讨论黄的病情。“谁都想不到会是他,太让人吃惊了。”
前日,复旦校方再次对“误杀说”予以否认。更多的人则在网上呼吁,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要“重证据,轻口供”,不轻易给嫌疑人下判断,并由律师及时介入。据《法制晚报》
“对高智商群体
心理干预很有必要”
广东连续5年将研究生纳入心理健康的重点检测对象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高金花) 复旦投毒案,南昌航空大腐尸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打架致死案……两天3条逝去的生命,3个家庭痛失亲人,幸福不再。校园悲剧频出,掀起网络热议,不少网友在扼腕痛惜的同时,表示这只是“极端个案”,但也有不少网友以此拷问高校教育。
对此,有教育专家表示,高智商与心理健康水平并无必然联系,高智商群体的心理干预更为重要。据了解,广东省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已连续5年将研究生作为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健康的检测和干预。
研究生已纳入重点检测对象
“高智商、高学历与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必然联系。有时候反倒会因为他们的高智商纠结或陷入某些问题,而走向问题的反面。”广东省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广东省专家组组长李幸民昨日向记者分析,“客观地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李幸民说,根据其近年来对高校研究生群体的心理跟踪研究发现,随着年代的发展,研究生的个性特点越发突出,“尤其是1985~1990后,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沟壑,有些太过偏执好胜,容易形成极端行为。”其建议,越是智商高的人进行心理干预越有必要。
李幸民透露,广东省高校近年来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出台了一揽子的方案,填补了以前的一些盲区。“比如广东已经连续5年将研究生纳入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干预。以前都只是关注本科生,现在是全覆盖,对学生入学前有测验,在读期间也有建立个体心理档案,组织心理讲座、团体活动等,而在中大、华工、华农等高校建立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及时动态的分析。”李幸民表示,广东高校心理预防、预警、干预机制都相对严谨科学。
专家:反思不应情绪化
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反思不能情绪化,不能简单归结为教育的失败,归结到大学生如何如何,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伤害无辜”。
“在任何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无法消除极端的个案,但是,可以采取办法减少极端案例发生。”熊丙奇建议,要减少类似的极端个案,要遏制我国教育的功利化趋势,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关注并强化学生除知识之外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等一些有关个人终身发展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