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8566|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天祥勤王与兴宁张氏开基祖

[复制链接]

1146

主题

3253

帖子

40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9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天祥勤王与兴宁张氏开基祖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文天祥辗转南下抗元,在粤东客家兴宁以城西郊为大本营,号召兴宁百姓勤王抗元。还奋笔疾书了每个1.5米见方的“忠孝廉节”4个大字,现嵌在“朝天祠”桐内两边墙上。明亡后,兴宁人民支持南明政权抗清达七、八年之久。这里的地名也因此命名为“朝天围” 百姓以此纪念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在客家围龙屋朝天围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文天祥金戈铁马率领众将士奋勇抗元的壮烈景象。(朝天祠在七八十年代被拆,所保存的朝天围原是兴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朝天围在兴城西郊,离西河桥侧的潮州会馆100~200米左右,而被拆除的原朝天祠原址就在会馆斜对面,曾设为文山学校,现已经成为染织厂厂址了。 )
    水口张氏以张淑芳(字先腾)为开基祖。他是张化孙的七世孙,原籍潮州府竹篙山下,宋景炎元年(1276)任参军校尉,抵抗元兵进攻,兵败兴宁水口黄沙洋。
    客家先民南来之初,包括瑶民、蛋家在内的本地土著众多。就是过了许久的明朝中期,即祝枝山编的正德兴宁县志所载:“瑶之属颇多,大抵聚处山林,刀耕火种,采山猎原,嗜欲不类,言语不通,土人与之邻者不相往来,不为婚姻。本县瑶民亦众,随山散处,岁收山粮七石正。”当时的水口还是畲瑶土著盘踞,由他们自己管理。以后才王化一统。而在宋末元初,这里自然是山高皇帝远的化外蛮荒之地。因此他遂隐居水口圩。近年出版的中国最有权威的《中华张氏大典》121页记载:张淑芳“生一子瑛,瑛生应翌、应轸、应星,分别起字善士、处士、隐士。父子四人虽为元人,但都不仕元。”读到这,我尚心如潮涌:800年前,张淑芳将军视死如归,与文天祥一起勤王,奋死杀敌。奈何天命难为,无力回天,在元军铺天盖地卷来之际,其全家毅然进入水口深山与土著为伍。宁可饿死也不吃元禄。如此说来,张淑芳及其裔孙是兴宁张姓里最有民族气骨的了。如今的水口张氏,已成泱泱大族,裔孙远布湖南、广西等许多地区。几年前我出席广西客家文化节,順途去贺州市祭祖。其中一脉就是19世纪中期从兴宁水口搬过去的。
   兴宁罗浮张氏。南宋末年文天祥部将张元模随主帅南行,拼死勤王,因无力回天,又要坚守民族气节,遂兵败后逃往罗浮深山老林避难。而当地居民也十分同情这位落难的民族英雄,并乐意接纳他,后与萧氏女子成婚而传张氏一派裔孙。张元模不愧为文天祥的战友!不愧为值得千古敬仰的民族英雄!
   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文天祥对兴宁悠悠岁月中的巨大影响,同时也不能不佩服水口、罗浮张氏先祖的气节。这对我们今天还有教育意义!但令人不解的是,近年我去梅州参观堂堂的国家级的客家博物馆,竟然对文天祥在兴宁朝拜天子及勤王的重大史实及其深远影响而毫无触及,真令人万分遗憾!
   兴宁张氏另外三脉开基祖分别是张启源、张启达、张启远兄弟。他们是在元定鼎江山以后落基兴宁的。其中张启源还是元朝贡生,官至判循司马。他们表面上和文天祥抗元没关系,其实不然。他们是闽杭开基祖张化孙的9世孙。在宋元交替、风云大变幻之际,张化孙爱国爱乡,支持文天祥勤王。文天祥也为他作《像赞》:“公之丰采,气宇轩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诗书博览,忠孝名扬;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泽开基杭邑,一门父子沐恩光。纂修族谱,报本不忘。钟灵毓秀,桂馨兰芳。“绵绵世泽,长发其祥。”如此说来,张启源、张启达、张启远兄弟就是文天祥战友的裔孙啊!
   兴宁市目前的张氏人口,上述几脉占了绝大部分;至于由此往外迁出的,更是不可胜数。最近,我们略加统计,单开基祖张启源传下的裔孙就不下30万众。由此,我们不由得想到,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某种程度,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勤王,对梅州客家人口的迁入起了决定性影响?在这方面,我们希望专家作深入的统计与研究。


1146

主题

3253

帖子

40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2
 楼主| 发表于 2014/9/19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改动,请读者注意-----


文天祥勤王与兴宁张氏开基祖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文天祥辗转南下抗元。1277年,在江西军事失礼以后,在粤东客家兴宁以城西郊为大本营,号召兴宁百姓勤王抗元。他誓忠宋室。每天5更,率众官往南遥拜天子,正气浩然,军心振奋。他还奋笔疾书了每个1.5米见方的“忠孝廉节”4个大字,现嵌在“朝天祠”桐内两边墙上。明亡后,兴宁人民支持南明政权抗清达七、八年之久。这里的地名也因此命名为“朝天围” 百姓以此纪念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在客家围龙屋朝天围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文天祥金戈铁马率领众将士奋勇抗元的壮烈景象。(朝天祠在七八十年代被拆,所保存的朝天围原是兴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朝天围在兴城西郊,离西河桥侧的潮州会馆100~200米左右,而被拆除的原朝天祠原址就在会馆斜对面,曾设为文山学校,现已经成为染织厂厂址了。 )
    水口张氏以张淑芳(字先腾)为开基祖。他是张化孙的七世孙,原籍潮州府竹篙山下,宋景炎元年(1276)任参军校尉,抵抗元兵进攻,兵败兴宁水口黄沙洋。
    客家先民南来之初,包括瑶民、蛋家在内的本地土著众多。就是过了许久的明朝中期,即祝枝山编的正德兴宁县志所载:“瑶之属颇多,大抵聚处山林,刀耕火种,采山猎原,嗜欲不类,言语不通,土人与之邻者不相往来,不为婚姻。本县瑶民亦众,随山散处,岁收山粮七石正。”当时的水口还是畲瑶土著盘踞,由他们自己管理。以后才王化一统。而在宋末元初,这里自然是山高皇帝远的化外蛮荒之地。因此他遂隐居水口圩。近年出版的中国最有权威的《中华张氏大典》121页记载:张淑芳“生一子瑛,瑛生应翌、应轸、应星,分别起字善士、处士、隐士。父子四人虽为元人,但都不仕元。”读到这,我尚心如潮涌:800年前,张淑芳将军视死如归,与文天祥一起勤王,奋死杀敌。奈何天命难为,无力回天,在元军铺天盖地卷来之际,其全家毅然进入水口深山与土著为伍。宁可饿死也不吃元禄。如此说来,张淑芳及其裔孙是兴宁张姓里最有民族气骨的了。如今的水口张氏,已成泱泱大族,裔孙远布湖南、广西等许多地区。几年前我出席广西客家文化节,順途去贺州市祭祖。其中一脉就是19世纪中期从兴宁水口搬过去的。有关兴宁水口张姓的来历,1990年我水口田野考察时,当地古族谱却有不同说法.说是南宋端宗时(1276——1277)张淑芳任潮州参军校尉,奉命在兴宁水口平寇,不幸被贼杀害。其子孙遂定居水口黎湖寨。“被贼杀害”的“贼”,所指者就是元军!如果是这样,其开基祖就更加壮烈了!
   兴宁罗浮张氏。南宋末年文天祥部将张元模随主帅南行,拼死勤王,因无力回天,又要坚守民族气节,遂兵败后逃往罗浮深山老林避难。而当地居民也十分同情这位落难的民族英雄,并乐意接纳他,后与萧氏女子成婚而传张氏一派裔孙。张元模不愧为文天祥的战友!不愧为值得千古敬仰的民族英雄!
   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文天祥对兴宁悠悠岁月中的巨大影响,同时也不能不佩服水口、罗浮张氏先祖的气节。这对我们今天还有教育意义!但令人不解的是,近年我去梅州参观堂堂的国家级的客家博物馆,竟然对文天祥在兴宁朝拜天子及勤王的重大史实及其深远影响而毫无触及,真令人万分遗憾!
   兴宁张氏另外三脉开基祖分别是张启源、张启达、张启远兄弟。他们是在元定鼎江山以后落基兴宁的。其中张启源还是元朝贡生,官至判循司马。他们表面上和文天祥抗元没关系,其实不然。他们是闽杭开基祖张化孙的9世孙。在宋元交替、风云大变幻之际,张化孙爱国爱乡,其情怀必然影响后世子孙,支持文天祥勤王,并和他有亲密交往。文天祥应该深为感动。这就是至今流传张氏的、他为张化孙所作的《像赞》:“公之丰彩,气宇轩昂;公之品行,正直端庄。诗书博览,忠孝名扬;作牧汀州,合郡群黎……德泽开基杭邑,一门父子沐恩光。纂修族谱,报本不忘。钟灵毓秀,桂馨兰芳。“绵绵世泽,长发其祥。”如此说来,张启源、张启达、张启远兄弟就是文天祥友人的裔孙!
    还要补充的是,元代因战争残酷,人口急剧下降。如《光绪嘉应州志》载:“松口卓姓八百人群王,兵败后只存卓满一人。”即使过了相当长时期后的明朝初期,一经战乱,,在洪武初,兴宁就只剩下20多户人家,只得并入长乐县管辖。如此看来,从元初到明初,兴宁的确是地广人稀的战后蛮荒之地。元军去后亦鞭长莫及,杂处在土著里面,安全系数更大。所以,一批文天祥的勤王将士和其后的闵赣客家迁入,是顺理成章之事。
   兴宁市目前的张氏人口,上述几脉占了绝大部分;至于由此往外迁出的,更是不可胜数。最近,我们略加统计,单开基祖张启源传下的裔孙就不下30万众。由此,我们不由得想到,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某种程度,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勤王,对梅州客家人口的迁入起了决定性影响?在这方面,我们希望专家作深入的统计与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08126561号-15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5/2 21:45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