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市面有各色各样的香料出售
一说到印度,映入人们脑海中的除了地标性建筑泰姬陵、穿纱丽的妇女和又唱又跳的印度电影之外,咖喱成了从味觉上感知印度的一种重要媒介。人们普遍认为,印度就是产咖喱的大国。
香料种类难分清
事实上,走遍印度,其实找不出“咖喱鸡”、“咖喱牛肉”、“咖喱蟹”这样的菜,“咖喱”是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因分不清印度香料的种类笼而统之的一种叫法。据考证,说印度饭分干湿两大类,在印地-乌尔都文中干的发音“苏希”,湿的发音“塔利”,可能英国人把湿的 黏黏糊糊的东西皆译为“咖喱”。而有人在印度南方泰米尔纳德邦人讲的泰米尔语中发现一个描述酱汁的词“卡利”,更接近咖喱,于是认为“咖喱”一词更有可能来自泰米尔语。 在咖喱菜已流行全球的今天,印度人仍安然尽享各种用姜黄、胡椒、辣椒、茴香、豆蔻、丁香、肉桂、生姜等几十种香料制成的酱汁烹煮出来的美味佳肴。
在印度,对混合型的香料有一个词汇叫“马撒拉”,似乎比“咖喱”更能准确地说明印度香料口味的复杂来。譬如说马撒拉小吃、马撒拉茶、马撒拉方便面,甚至那些夹杂着不少印度文的英语被称为马撒拉英语。但“咖喱”是不会被这样使用的。
对印度存在误读
关于印度有很多像“咖喱”一样以讹传讹、似是而非的东西,其往往转手于西方报道。譬如我们常讲印度是佛教国家,虽然佛教发源于印度,并不等同于印度是佛教国家。现在该国信奉佛教的人口最多有一百多万人,这在总人口已超过12亿的印度来说比例很小。
部分人对印度的误读还包括中印关系。其实,合作共赢应该是当前中印关系的主题。据统计,两国2008年的贸易额达到600亿美元,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印度的海外建设承包商中,中国占第一位。旅游业也在发展,笔者曾在6月问过印度国家旅游局驻中国的办事处主任,基本可以确定2009年印度来华人数约60万人,而中国赴印人数约8万人。目前,印度在华留学生达3000人以上(一说达到7000),而中国去印度学习的学生约有2000人。
所以说,以印度“咖喱”为例,若不加强交流和沟通,对一个国家的认知就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毛小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