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36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19”洪灾,拷问削坡建房传统模式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7 1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悲剧频发,削坡建房难“度汛”
  5月20日晚,五华安流镇丰联村一依山而建的老屋内,一对租住于此的安徽籍夫妇早早入睡,当晚8时多,强降雨致屋后山体滑坡,泥土冲毁老屋后墙,丈夫睡梦中遭掩埋身亡,妻子死里逃生。
  5月22日清晨6时,兴宁永和镇崇新村发生山体崩塌,一间老屋被山体泥石掩盖,一名熟睡的6岁女童不幸遇难。同日上午9时许,大埔大麻镇小麻村砖厂发生山体滑坡,致1人被埋。
  5月22日傍晚6时30分,在五华华阳镇华阳村梅塘村民小组,强降雨引发一间民房后坎崩塌。一名12岁男孩到屋后取水时被埋,7时救出后已死亡。
  短短数日之内,梅州强降水频繁,多次出现山体滑坡毁屋伤人的地质灾害。市国土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蔡慕尧说,梅州地处山区,地质环境脆弱,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从空间上看,全市绝大多数灾害隐患点分布在海拔100~500米的丘陵区,标高>500米的山地及标高<100米的盆地分布密度较小。从平面上看,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分布在梅州市东南部的丰顺、大埔、梅县以及西部的五华、兴宁等地。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3591处,其中崩塌2282处,滑坡1204处,地面塌陷98处,泥石流3处,地裂缝4处。“从数据上看,崩塌和滑坡是我市最常见的地质灾害,而在主汛期(4月-10月)削坡建房引起的崩塌、滑坡多发,最易影响到人身安全。”他说,全市削坡建房隐患点共有97177处,受威胁的村民有153427户,共623137人。
  记者了解到,上述山体滑坡致人伤亡的地点,正是房屋的后堂卧室处,因靠近山体,事发时当事人多在睡觉,很难逃离厄运。许多群众在山坡上建房,通过凿山或人工切坡等方式,结果改变了原有地质条件,破坏了原有山体的稳定性,再加上削坡过程中绝大多数屋后边坡过陡,既无台梯也无排水渠,也未考虑挡土墙,房屋与坡脚距离过近。屋后边坡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易发生滑坡、崩塌灾害。在强降水期间,地质灾害征兆已经出现,部分居住在山边的群众未立即避险,反而心存侥幸到屋后清理水沟或取东西,结果导致家毁人亡。
  受制资金,或另建或“听天由命”
  近日,记者从梅城出发,前往100多公里外的兴宁大坪镇,沿途可见依山而建的新楼老屋比比皆是。在下大塘村,一提起“山体滑坡”,72岁的村民黄焕龙,还对老伴和孙女于去年5月28日凌晨在老屋内遇难一幕心有余悸。那天早上5时许,黄焕龙起床走出屋外为孙女准备早餐。谁料,早餐还没做好,突然传来“轰”的声响,黄焕龙一回头,只见屋后的泥土已将其房屋的后堂掩埋,63岁的老伴和6岁的孙女就再也没有出来。
  黄焕龙原先认为,“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政策也不允许村民占用农田建房,房子建在山边理所当然。但此次滑坡事故改变了他的看法,黄焕龙很快从出事老屋搬离,向亲戚朋友借了10多万元,今年在祖屋的旧址重新建起一套平房。下大塘村村委委员黄宝华告诉记者,与黄焕龙同样搬走的还有村里的10多户山边住户,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他们也意识到削坡建房的危险,陆续搬迁到平地建房。
  每年强降水来临时,在山边削坡兴建的房屋,或多或少会遭受泥土“入侵”。然而,因未发生人身灾害,有的群众熟视无睹不愿搬离,有迁建意向的,却受资金短缺掣肘而发愁。梅县大坪镇清莲村一名廖姓村民告诉记者,她家削坡建房17年来,除了前3年天公作美平安无事,之后多次遇到了严重的山体滑坡,去年5月28日,大雨中松动的泥土将她家压塌。但她却很无奈:“丈夫年轻时挖煤患下了尘肺病,家中积蓄全都用于医疗费,另选地址建新房比登天还难。”
  警钟长鸣,消失的“礤下村”
  2006年7月31日发生的一场罕见地质灾害,或许更能引起人们反思。当晚夜幕刚刚降临,大埔县西河镇岩上水祝村礤下一座百年历史的“同”字型围屋遭受灭顶之灾,丘家老老少少一共8人被突如其来的泥石瞬间夺走了生命。
  据资料显示,西河镇水祝村地处低山地区,山坡自然坡度为45°-60°,临空面大,相对高差约60米,属花岗岩分布区,风化土层厚度大。2006年7月,大埔一直处于强降雨时段,特别是7月25日-29日5天内累计降雨174.4毫米。长时间降雨造成斜坡土体饱含水分,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性,7月31日晚上引发风化表土层与基岩接触界面发生滑坡。滑坡体宽约80米,长约150米,平均厚度约10米,土方总量约12万立方米,从60米高的陡坡突然下滑,越过坡脚小溪和县级公路冲向水祝村,水平移动约300米,覆盖影响范围约4万平方米。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事故现场看到,所谓的“礤下村”已不复存在,如果不是村干部介绍,记者看不出这一开阔的山间盆地曾经生活过90多名村民。老屋所在的位置已被沙石淹没、长满草木,“肇事”的山体泥石裸露四散,它当年的威力仍能感受到。
  村支书付春亭说,事发后,上级政府部门曾在被埋围屋的附近,拨款为村民选址建房,但由于村民不愿再住在曾经发生灾害的地方,加上其他因素,所有幸存的村民纷纷搬迁至大埔县城或临近村庄。“在山边削坡建房,或是在山间盆地建房,从动工之日起,就已经埋藏了安全隐患 。”当年幸存者之一的村民丘学元十分感慨地说,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特别是削坡建房,是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山区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尽量避免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兴建民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1/28 01:54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