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标题: 2013年4月28日发表《印象兴宁·月光光》 [打印本页]

作者: 蓝月心    时间: 2013/4/30 00:09
标题: 2013年4月28日发表《印象兴宁·月光光》
2013年4月28日发表《印象兴宁·月光光》
陈彦儒
     哪一首童谣,曾激发漂泊海外的侨胞潸然泪下?哪一首童谣,曾引起穷经皓首的学者辗转反侧夜不成眠?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刚写下标题《印象兴宁·月光光》,一段天籁之音缓缓地跳动在我的脉搏深处:“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打条鲩鱼八尺长;大头拿来熬汤食,尾巴拿来入学堂;入个学堂四方方,搬条板凳读文章……”
     《月光光》有内容、韵律不同的数十个版本,这种广泛流传在粤闽赣客家地区的童谣究竟源于何时?翻遍史书,均无法找出答案。抑或是在五胡乱华之年,抑或是在黄巢动乱之际,抑或是在元军铁蹄踏碎河山之时,客家先民为保存家族血脉和民族根基,纷纷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出发,难民们在饥劳交迫颠沛流离的路途中,蓦然睹见一轮圆月自陡峭的山峦,自浓黑的树巅冒了出来,泪流满面的他们强抑着忧国思乡的悲伤,回过头对着汗湿的背上呀呀学语的婴儿,缓缓地念出一节节蕴含着故土人情伦理、礼仪教化的童谣;或许,当客家先民钻进荒无人烟的山地深处,刀耕火种开荒拓野,他们在生活逐渐安稳之时,又逐渐结合各地自然环境和陆续形成的人文风俗,陆陆续续删改和充实着客家童谣的内容……
     虽然,在没有史料支撑的背景下,这一切猜想均属假设,但无论是如何不同的版本,在句式简短韵脚多变的《月光光》中,均有一个“秀才郎”,这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密码,在千百年来一直潜移默化影响着客家子弟的成长。
     “牙牙初学语,教诵‘月光光’。”晚清爱国诗人黄遵宪在1883年写下追忆曾祖母的诗作:“一读一背诵,清新如炙簧。”黄遵宪是在兴宁籍才子、“岭东四大诗人”之一的胡晓岑指引和启发下,才开始去学习借鉴客家山歌风格革新诗体。引领其共事“诗界革命”的胡晓岑,在多次科举落榜后转身编撰地方志,而梅县籍的黄遵宪则在任驻外使节后,积极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于是乃成近代诗坛一大家。
     知名侨领熊德龙是美国、印尼《国际日报》总裁,他在出生时就被生母遗弃于孤儿院,后被客家华侨熊如淡、黄凤娇收养,尽管身上没有带一丝中国血统,但熊德龙多次在回忆中提到,养母黄凤娇临终时他为她唱《月光光》童谣,他唱一句,曾持续两三周不省人事的养母就挣扎着答一句,最后唱到“鹧鸪喳喳,挑水淋蔗”时,养母含笑离开了人世。此后,在客家文化熏陶中长大,自称“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的熊德龙心系梅州,情牵华夏,数度回乡慷慨解囊捐资办学,热心倡建公益设施。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目前仅仅在粤东地区,就有300万梅州籍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月光光》为代表的客家童谣不仅仅是走出围龙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客家子弟心底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支撑客家文化和精神传承的一面征帆……


(注:本文发表在2013年4月28日《珠海特区报》“海天”版,)详见截图——







欢迎光临 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http://xn.xna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