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9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狂欢后的产业嬗变:上海“世博红利”有多少?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4 1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如以往的秋天,今年长兴岛的清风仍带着甘甜的诗意。但在这座“橘子洲头”的东南岸,一张与世博会息息相关的产业图谱却悄然牵动了岛民的命运。

  曾靠捕鱼种橘为生的陈晓陆(化名)如今的身份是往来于船坞的卡车司机。去年开始,他收起了渔网和耕锄,成为江南造船集团的一名员工。 “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到船厂里务工,也有在港机厂打工的。 ”

  陈晓陆口中的“港机厂”是指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与江南造船集团相仿,它也借着原址被划入世博用地的契机,将“钢构铁臂”搬迁到了长兴岛。

  而世博会的谢幕对长兴岛的“船舶梦”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昨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为发挥集聚效应,2015年集团麾下沪东造船集团也将步江南造船厂后尘,整体迁至长兴岛。对于这种城市板块间的产业功能加速切换,专家将之视作“世博红利”之一。

  变换的坐标

  在上海浦西卢浦大桥与南浦大桥之间,东起江边路和高雄路,西至鲁班路,南濒黄浦江,北沿龙华东路和高雄路——这块长方形的区域就是沐尽百年风雨的江南造船厂曾经的所在地。基于世博会总体规划中的安排,厂区内的3座船台、3座船坞、10个码头、4000多台机械加工设备由原先的“制造业重要基地”变身为“工业遗产”、“产业类历史保护建筑”,成为中国船舶馆等企业馆和文化活动场所用地。

  老市民朱永福至今还记得,从江边码头到闵行、吴泾这一黄浦江段,曾是万吨巨轮停靠的密集区,因为这里拥有“中国第一厂”江南造船厂。“过去每天早上摆渡的时候能看到,后来在南浦大桥上也能看到,灰白的厂房、高高耸起的吊臂、没有造完的巨轮,这里曾是老上海人最熟悉的一座地标。 ”

  十多年前从船厂退休的老干部吴康齐也告诉记者,世博园内的船舶馆他去过3次,最难舍弃的还是尘封已久的“船厂情结”:“那种铁锤敲打铁片‘叮叮当当’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但以后的职代会内容可以变成参观博物馆。 ”

  据悉,随着江南制造厂在长兴岛的“圈围造地”、重新起航,“后世博”在后续利用这片土地时,会对世博船舶馆进行二次整修,打造成中国船舶博物馆,并构建相关文化设施。

  记者了解到,在江南造船厂143年的历史中,一共只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搬迁。第一次早在1867年刚建厂不久,船厂从虹口区搬到了浦江畔的高昌庙。近年来,尽管矽钢厂、玻璃厂、印染厂、造纸厂等老工业厂房都陆续从市区撤离、向市郊和周边城市发出承接转移的信号,江南造船厂始终固守旧地。直到上海世博园区将船厂大部分土地纳入规划用地之时,船厂的整体搬迁计划才终于板上钉钉、提上日程。

  老工业的转移为世博园腾出空间,也描摹出上海崭新的城市坐标系。“园区将使市中心形成沿黄浦江南北线和沿延安路东西线的十字形核心商务区。”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徐毅松曾表示。

  而从产业布局看,世博会后,园区也将形成城市文化和公共活动的新平台,直接带动黄浦江滨江带的重新布局。中心城区的老工业厂房存量资源的盘活,则成为让传统工业转变为创意产业园区和都市型工业园区的基本载体。

  调结构契机

  世博会为制造业与服务业间的“腾笼换鸟”提供了契机,一场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已酝酿成熟。“虽然历届世博会各有盈亏,但无一例外对主办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过正面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徐炳胜告诉记者,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的举办就使西班牙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服务业的比重从1990年的57%增长到1993年的6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1%。

  根据他的测算,乐观估计,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比可能由56.84%提至61.23%,第二产业占比由42.74%逐步下降至38.74%,第一产业也呈缓慢下降趋势。届时,上海一、二、三产业结构有望达到 0.03:38.74:61.23水平,服务业所占比重接近本世纪初新加坡的水平。

  “就历届经验看,世博会结束后,当地现代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一方面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世博园后续有效利用给服务业带来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是服务软环境的提升。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所白澎分析。

  记者从历史资料看到,塞维利亚世博会促成了当地高速铁路的建设,并扩建了机场,新修了6座大桥;汉诺威则建立了新的高效城市轻轨系统和环城铁路D线。上海也投资了180亿元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而对展馆的后续利用也将成为丰厚的“世博红利”。据悉,西雅图世博会展馆现已被视为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首屈一指的聚集地;布鲁赛尔世博会也将“世博会广场”打造成综合功能区;汉诺威则将东展区和广场建成高附加值服务行业青睐的园区;日本也曾借世博会机会对关西地区产业进行大幅度结构调整,由原先重工业中心转变为大阪城市圈。

  据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介绍,上海世博会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举办背景相似,那时正值世界经济大萧条,芝加哥世博会有力推动了美国服务业,尤其是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同样,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期间,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了3.2%,速度明显高于全德的增长率。

  值得一提的是,借世博契机搬离市区的老工业本身也重获新生。记者注意到,在搬迁之前,兴于黄浦江的江南造船厂因水深有限,加之江上大桥成为巨轮进出门槛,百年造船“旗舰”只能承建10万吨以下的船舶。而在一片荒芜的滩涂变成热火朝天的船坞和车间后,长兴造船基地已承接造船订单100余艘共计1400多万吨载重,合同交船期排到了2011年。

  增长窗口洞开

  世博会举办后的2011年,到“十二五”收官之年2015年结束,这5年被徐炳胜称为世博经济的时间窗口。他认为,不仅是公认的“世博会拉动GDP 5个百分点”的测算,在后续的5年中,除了产业结构会得到优化,上海的GDP增速也可能获得持续的拉动。而挑战在于,由于上海力推产业结构转型,2008年GDP增长率17年来首次跌入个位数,2009年8.2%的增幅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徐炳胜的测算,乐观情况下,后世博期间(2011-2015)上海的GDP平均增长率可能达到10.96%。 “如果把不举办世博会的情况作为基准,那就大概能高出2.75个百分点,经济走势将呈顺周期缓慢回落的态势。 ”不过,他也表示,8.21%-10.96%是一个年均增长率的预测区间,可能出现GDP增长率略有回落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局面。

  除了将为未来5年的上海经济增长提供一定支撑外,早在2009年9月,澳洲会计师公会就针对306名经济领域专业人士进行了一项调查,85.3%受访者预测世博会将为中国GDP增长助力,其中57.9%受访者预测提升空间在1%到2.99%。数据还显示,大阪世博会、新奥尔良世博会和筑波世博会分别为日本、美国和韩国的GDP增长贡献了2.1%、0.1%和0.75%;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为德国带来了超过12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此外,徐炳胜还强调,世博经济“窗口期”也将是上海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集中体现阶段,除了在后世博效应的正向作用下,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外,他认为,在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商务成本高企的压力下,上海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将有明显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投资推动型为主转为技术进步推动为主,劳动生产率也将提高。 ”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则特别重视“世博商圈”的影响力。 “闭会后永久性保留的场馆有40%,按照规划是要形成一个新的国际会展中心,那么商业配套就很有必要了,这就形成了近邻集聚,”陈信康认为,“另一方面是世博会场快速交通的延伸辐射,昌里路商圈、打浦路商圈、新天地、豫园商圈、南京东路商圈和徐家汇商圈等都会获益。 ”

  而在算“未来账”的同时,各路专家也就世博会举办期间已经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南方汇金投资管理公司研究发现,世博会期间为酒店业、航空业、零售业、餐饮业、市内交通业等贡献超过1000亿元收入。中金公司报告则估算,以上海黄金周每人每日760元消费计算,世博旅客只要平均停留3天,就能带来117亿元的新增消费,相当于2008年上海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4。申银万国则认为,上海新增消费容量将超过2500亿元。

  郊区“大开发”

  不过,也有专家对后世博时代上海持续的经济增长引擎提出过忧虑。据复旦大学教授樊勇明测算,世博会筹办以来,每年给上海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大概在2000亿元左右,大致相当于目前上海每年投资总额的一半。也就是说,世博后,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逐渐失去适用性。

  对此,一张“拆场馆——打造国际贸易及文化中心;改城区——集聚服务业;建新城——郊区大开发”的后世博上海蓝图逐渐显现在公众面前。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研究课题《加快推进郊区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中指出,“世博会以后,上海将面临城市发展速度减慢、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压力增大的环境。加快推进上海郊区新城建设,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调整,是上海寻求后世博发展治本之策的重要途径。 ”

  据悉,在后世博时代,“使郊区成为未来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核心环节之一”已构成了规划的重点,意味着郊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上海的城市形态不仅有市区,还有面积较大的郊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还非常明显。”有区域经济研究人士对记者分析,世博会势必促使郊区加速承接中心城区转移出来的产业。

  事实上,长兴岛造船基地就是一个例子。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西部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东部的微电子产业基地、南部的石油化工基地、北部的精品钢铁基地共同构成上海“东南西北”四大产业集群,通过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区域获得竞争优势。

  根据规划,“后世博区域”则将以国际贸易和国际文化作为核心产业。其后期开发将从2011年开始,2015年全面展开,城市空间基本成型;2020年基本确立国际贸易及国际文化中心的地位。徐毅松曾表示,中心城区服务功能转移的同时,上海未来将把城市建设中心转向郊区新城,上海的城市用地也将呈现“外延式增长”。

  都市圈&“世博圈”

  上述区域专家还分析认为,从区位上看,上海郊区既是上海城市的外延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上海与江浙等周边地区联系的纽带,所以后世博对郊区新城的开发也将对周边城市产业形成影响力。

  对此,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的观点旗帜鲜明:世博会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助推器。 “世博会最直接推动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观光旅游业和会展业发展,而第三产业主要面向本区域内部市场,更容易产生共生共荣的关系,比如上海旅游业和周边地区旅游业互相联合和整合会发展产生溢出效应、规模效应。 ”陆雄文也认为,上海世博会将有助于长三角地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形成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汇聚,不断输出服务和品牌。

  据了解,长三角对接世博拥有着官方式的合作交流平台。长三角各地都设立了参与世博会的领导小组和组委会办公室,2007年开始,各省都与上海世博办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并设立了各省参与世博会的参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各省商务厅(省外经贸厅)里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相关联络和有关活动的组织工作。

  “不过,世博之后,能否实现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战略对接、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布局、贸易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联动,个地方政府的博弈仍将是一个关键因素。 ”陆雄文坦言,“毕竟,要使长三角地区经济逐渐融为一体,需要各方以整个地区利益为最高考量,合理分权、构造合理的财税关系,在目前以GDP、财政收入指标等权衡地方政绩的背景下,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

  但历史经验还是带来积极讯息,举办世博会确实推动了以举办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的形成。例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就是由1970年成功举办大阪世博会而最终形成的,以大阪为核心的关西经济带造就了日本经济十年的辉煌;英国伦敦世博会促成了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沿泰晤士河扩展的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的产生。(劳佳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08126561号-15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0/9 15:14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