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标题:
亲情、文化、政策:三大坎阻挡农村大学生回乡路
[打印本页]
作者:
兴宁A8网
时间:
2010/10/26 09:18
标题:
亲情、文化、政策:三大坎阻挡农村大学生回乡路
留在城市?还是回农村?这是一个费思量的选择题。对西北师范大学的同学们来说更是如此。
他们的校友胡建强研究生毕业回农村老家创业却遭到家里激烈反对的事情经本报报道(10月22日《一农村大学生自述:回家创业路走得很艰辛》)后,在西北师范大学校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采访中,不少来自农村的同学都表示陷入纠结之中:一方面他们对胡建强实践教育梦想之举表示钦佩,另一方面比照自己,坦言回农村就业创业,依然阻力重重。
来自甘肃永登县农村的董存辉说,“从农村出来,亲戚朋友都希望我们留在城市。如果再回到农村,亲朋好友根本无法接受。”
在这位大学生看来,要不要回农村,关键在于看回农村有没有好的项目,有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相比于东部地区,不得不承认,在广袤的西部,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村物质生活依然相对贫乏,生存条件相对艰苦。在这个问题上,东西部之间也出现了迥然不同的态势。比如,浙江义乌日前出台《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户口“非转农”实施办法》,引发了一股大学生“非转农”的热潮,媒体也乐观地预测“农村的魅力开始显现”。因为回到农村,除普遍具有的土地承包、征地补偿、申请宅基地、生育第二胎等待遇外,在东部有些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大学生们还能享受养老保险、医药费报销等待遇。
今年大四的包敏也曾经动过回家乡的念头。不过,他回家乡一考察,才发现根本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包敏学的是金融,可在家乡临夏市,除了银行,适合自己发挥所长的证券公司仅一家。这导致他最后决定,无论多难,还是要留在城市打拼。
上大学期间,蒲文虎密切注视着农村的变化。就在他上学的这几年间,他的家乡张掖高台县经过土地流转,不少农民开始大规模租地,种植洋葱,年收入可以达十几万元。看到家乡可喜的变化,蒲文虎也动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但他很快发现,大学刚毕业的自己,甚至连创业的启动资金都难以筹集,何谈创业。
“要是政府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或许我可以考虑回乡创业。”蒲文虎说。
采访中,大多数农村大学生都相继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们从土地中走出来,对那片养育他们的土地深深眷恋,“乡土情结”挥之不去。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改造乡村的愿望。不少大学生都希望能用自己在大学的所学,回报家乡,建设家乡,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学的是师范专业,必须先报恩。”21岁的胡刚刚说。他就打算先回到静宁农村当一名物理老师。此外,他还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在当老师的五六年里,一边为自己募集创业资金,一边考察静宁当地的苹果产业,然后经商,发展当地的苹果产业。10年后,创业成功,再做回老师,更好地改善农村孩子的学习环境。
22岁的女孩王金艳并不打算回到农村。理由是,学法律的她回农村教书,“专业不对口,人才浪费”。
要不要回农村?在她看来,关键是地方政府能为大学生提供什么?“如果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解决不了,像浮萍一样,还不如留在城市。”王金艳说。
学经济管理专业的陈学文的选择是,先留在城市证明自己,“堵亲戚朋友们的嘴”。不过,他的志向不会改变,“立足西部,扎根甘肃”。
和很多仍在犹豫、观望的大学生不同,来自岷县农村的大学生雷天明已经立志回乡当一名村官,“从基层做起,既实现了自我价值,也带动了家乡的社会发展。”
“社会浮躁的氛围、家庭的压力成为农村大学生回乡的最大阻碍。大学生就业创业,只有和时代同步发展,了解社会的需要,判断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雷天明说。
西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雷鸣认为,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至少要跨越家人亲友盼望“跳农门”的“亲情坎”,城乡之间文化落差的“文化坎”,回乡创业困难重重的“政策坎”。
“如果我们将大学生比作一滴水,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宁愿选择苦守城市,是因为在开放的城市体系中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人才‘管网’,可以实现较为充分的自我发展和人才流动。而回边远偏僻的农村,如果人才制度僵化,一滴水可能很快就干涸了。”雷鸣比喻说。
他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人才,从乡土走出去的大学生对农村有着天然的纽带和情结。雷鸣建议,政府应该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合理配置城乡人力资源,实现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多铺设农村大学生回农村就业创业的“管道”。比如,可以参照城市产业园区的思路,建立大学生农村创业园,为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铺好政策通道,引更多的“源头活水”滋润那片乡土。本报记者 张鹏
欢迎光临 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http://xn.xna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