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标题: 兴宁市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打印本页]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09:11
标题: 兴宁市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兴宁市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蔡君平 转载请说明出处
1 前言及背景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改革三十年以来,广东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珠三角的快速发展更是创造了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广东的经济奇迹却只局限于珠三角,没有扩展到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改革三十年也造成了广东的巨大地区差距。珠三角以占全省不到14%的面积,产出了超过80%的产值,地区和城乡差距成为广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发展的主题。
兴宁市是梅州山区中少有的几块盆地之一,城区成片、城市发育比较成熟,曾一度使粤东地区的经济桥头堡,素有“小南京”之称,是山区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兴宁的经济增长却陷入了漫长的停滞阶段:大量的劳动力涌向珠三角,原有城市经济日渐萧条。虽然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停止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城市却有巨大的差距。这一期间兴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靠大量低廉的劳务输出,靠家庭成员的汇回的工资在维系。人民的生活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兴宁的经济却在日益恶化,不仅表现为零售市场及第三产业的萧条,也表现在第二产业的落后。兴宁的经济现状是:农业人口靠劳务输出和少量的农业产出生存,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兴宁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其它山区县市是比较高的,大部分市镇居民的生活也只能依靠萧条的第三产业及大量劳务输出来维系。
这是一种对外依赖极强的寄生经济模式,其资金的流向是从外输入,在短暂的滞留回旋后流出,本地经济体并没有使之升值后再流出,而只是以消费方式流出,因此经济体本身的状况长期滞留在原有的经济规模上,艰难地维持生存。这是一个没有生气的经济体,资金的注入却不能转化成资本,倒像是殖民时期发达宗主国的商品倾销地,犹如不具备造血功能却艰难地生存着白血病人。如何才能突破这种低层次的停滞,实现经济的腾飞?无论从兴宁市的经济现状还是从区位及资源背景来看,兴宁的工业化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较快的实现,在传统的思路难以取得突破时,在绿色农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时,我们是否可以走一条新型的经济现代化之路?
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当前兴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寻找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对兴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些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
1.2 简要的理论准备本文的主要参考的是根据“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不连续但逐步累积的创新过程,而创新起源于区域内少数的变革中心(核心区),并由这些中心自上而下、由里向外地朝创新潜能较低的地区(外围区)扩散。” 在发展过程中“中心”支配“外围”,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从外围地区流向核心区。核心区在获得大量积累的同时经济快速发展,而外围地区的经济则因资源的流失而陷入困难,这种状况将会持续很久,直至核心区的优势因成本上升而削弱,资源才会慢慢流向外围地区。
在改革三十年的背景下,许多学者认为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珠三角面临产业升级问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是适当时机向粤北和东西两翼转移了。一些专家也建议梅州以承接“双转移”为发展战略。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决定地区间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因此,资源不具绝对优势的地区可以利用地区间产业分工的不同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增长需要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是工业化条件欠缺的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战略选择。
农业经济学理论则认为经济现代化需要农业现代化作为支撑,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1.3 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和研究兴宁地区经济滞后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兴宁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并探讨兴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正文的逻辑思路如下图:
图1文章思路框架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比较经济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结合数据分析,配合经济史研究的实证研究法。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兴宁市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运用发展经济学和县域经济学的角度探索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
文章的前言部分是构思本文的缘由及对本文涉及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做简要的综述;第二部分是对兴宁市基本情况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就兴宁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原因探索,进而对旧发展思路提出意见,提出绿色崛起的新战略;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论证绿色崛起战略的可能性以及一些政策检验和结论。
2 兴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2.1 基本情况简介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北部与江西省寻邬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全市总面积2104.85平方公里。市区位于300多平方公里的宁江盆地中部,是粤、赣、闽三省陆路交通枢纽,粤东北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梅州市次中心城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新世纪,兴宁市的总体经济状况没有太大的变化,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起点低,相对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兴宁的人均生产总值增幅并不大。
表1 兴宁市生产总值表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绝对数 (亿元) | 比上一年增长(%) | 绝对数 (元) | 比上一年增长(%) |
| | 28.62 | 6.7 | 2610 | 6.1 |
1998 | 111.02 | 31.07 | 8.5 | 2809 | 7.5 |
1999 | 111.36 | 32.86 | 7.6 | 2955 | 7.0 |
2000 | 112.08 | 34.73 | 7.0 | 3109 | 6.3 |
2001 | 112.28 | 37.68 | 8.0 | 3359 | 7.8 |
2002 | 112.71 | 39.95 | 7.3 | 3551 | 7.0 |
2003 | 113.10 | 42.88 | 7.8 | 3805 | 7.2 |
2004 | 113.60 | 47.61 | 9.5 | 5385 | 9.0 |
续表1 兴宁市生产总值表
| 户籍人口 (万人) | 地区生产总值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绝对数 (亿元) | 比上一年增长(%) | 绝对数 (元) | 比上一年增长(%) |
2005 | 113.73 | 48.69 | 1.6 | 5302 | 1.6 |
2006 | 113.97 | 55.44 | 10.6 | 6024 | 10.5 |
2007 | 114.23 | 66.5 | 12.9 | 7240 | 13.5 |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1996-2006
从1996年至2006年的统计资料看以看出,兴宁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较大,农业的比重略有下降。这主要是兴宁市政府着力打造以机电和电力两大主导产业,将工作的中心放在承接产业转移,而原本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表2 兴宁市各大产业数据表
| 工业总产值 | 农业生产总值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地方财政收入 |
绝对数(亿元) | 比上一年增长(%) | 绝对数(亿元) | 比上一年增长(%) | 绝对数(亿元) | 比上一年增长(%) | 绝对数(亿元) | 比上一年增长(%) |
| 26.9 | 5.9 | 13.90 | 12.0 | 11.301 | 9.5 | 1.28 | 13.0 |
| 25.94 | 0.8 | 15.03 | 9.0 | 11.87 | 5.0 | 1.14 | 12.8 |
| 28.60 | 10.6 | 15.93 | 7.7 | 12.72 | 7.2 | 1.24 | 11.3 |
| 29.73 | 9.2 | 16.60 | 8.1 | 13.55 | 6.5 | 1.34 | 7.0 |
| 34.02 | 13.7 | 16.85 | 3.7 | 14.51 | 7.1 | 1.36 | 2.0 |
| 35.90 | 15.0 | 17.49 | 4.0 | 15.55 | 7.2 | 1.46 | 7.3 |
| 37.18 | 7.6 | 17.78 | 2.4 | 16.71 | 7.4 | 1.45 | 6.1 |
| 41.57 | 10.7 | 18.05 | 1.3 | 18.21 | 9.0 | 1.24 | -13.3 |
| 44.36 | 8.0 | 20.27 | 2.2 | 20.24 | 11.2 | 1.32 | 9.7 |
| 52.28 | -0.02 | 22.05 | 1.6 | 23.16 | 12.5 | 1.36 | 1.0 |
| 64.58 | 18.4 | 22.89 | 4.0 | 28.06 | 27.2 | 1.02 | 22.1 |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 1995-2005
2.1.1 自然资源 兴宁是广东省重点矿产资源市之一,现已初步探明有33种矿产230多处矿点。无烟煤、磁铁矿、石膏矿、钒钛磁铁矿、石灰岩矿、萤矿、硫铁矿、稀土矿、铀矿、钴等较为丰富。其中,无烟煤储量1.47亿吨,占梅州市总储量的52.6%,曾被国家列为重要产煤基地;钒钛磁铁矿已初步探明可开采储量1亿多吨,远景储量4.5亿吨;磁铁矿2280万吨,石膏矿4800多万吨,萤矿近200万吨,石灰岩矿5000多万吨,稀土矿分布面积621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丰富的矿泉水和地下热能可供开发利用。
全市土地为315万亩,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下的宜垦面积占73%。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年平均径流量13.48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19.81亿立方米。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动物有100多种,植物600多种。
2.1.2 人口及人力资源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兴宁的户籍人口是114.23万,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普通高中毛入学率达70%。兴宁历来崇文重教,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全市中小学校562所,其中中学56所,中专1所,农职中11所,小学494所。中小学生21.86万人,其中小学12.89人,中学8.64万人,中专181人,农职中3149人。卫生学校学生480人,电大学生1705人,特殊学校学生2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率99.7%。大中专共录取7133人,其中本科录取1831,大专录取4379人,中专录取923人。(2008年)
兴宁人是典型的客家人,由于生存条件比较艰苦以及历史的传承,每个兴宁人身上都体现着浓厚的客家精神。优秀的客家精神主要表现为:刻苦耐劳、艰苦创业、勇于开及拓革新创造,在这些精神的指引下一般的兴宁人都会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改革开放后,兴宁市劳动力大量外流,纷纷涌向经济发展较快的珠三角,常年在外的人口占总人口的很大一个比例。外出人口主要有经商、求学及务工三类,都是素质较高的中青年人。
2.1.3 基础设施兴城规划控制区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万(2006年的统计年鉴),中心镇建设也在不断加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主要交通线路有广梅汕铁路,河梅高速公路,兴畲高速公路,205国道和S225省道,各线路交汇于兴城,纵贯全市大部分镇。基本实现国道、省道、县至乡镇公路硬底化,村村通公路。2001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0185公里,第百平方公里密度643公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001年建成投产的一批发电厂(站),总装机容量103万千瓦,年发电量35.27亿千瓦时。同时对农村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使电力不足、供应紧张的善日趋缓解。邮电机构遍布各圩镇及市区,邮电通讯设施完备,电话网络村村普及,基本实现家家通电话,互联网也日益普及。
2006年末,全市大中型拖拉机137台,小型拖拉机2976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7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560台,联合收割机151台,1996年没有联合收割机。 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54.17%,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2.73%,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01%和0.23%。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0.11%,比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8.07%。
2008年兴宁市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2000万元,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同时加大了农村路网、电网、供排水、垃圾处理和保洁等基础设施建设,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
2.2面临的主要问题2.2.1 主导产业缺失自改革以来,兴宁一直在打粤东北商品集散地的牌,但由于粤东北整体经济不景气,因此市场显得异常狭窄,根本无法形成商业主导的经济区域。周边市场狭小而分散,商品从珠三角流入,经过兴宁城区再流向周边市县,所带来的就业十分有限,所以打造商品集散地的战略目标基本难于实现。
在成就“小南京”美誉难以成为现实时,兴宁市政府为了响应梅州市政府提出的“四个梅州”战略,也将目光转向了传统工业,尤其注重电力、机电两个行业。但稍稍懂得经济地理就能明白,兴宁并不具备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至少在近十年内。虽然市政府仍旧希望将那几个行业打造为兴宁的主导产业,而现实却表明,这些产业的发展与珠三角相比较要艰难得多。
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均受阻,以致兴宁的三大产业比相当接近,虽然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稍高于第一产业,但无论从就业人数还是提供的产出(兴宁农村的自给程度仍然很高)来看,农业对于兴宁经济重要得多。
虽然兴宁的工商业在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时却显得相当缓慢,尤其是工业,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只是政府政策在干预经济时出现了偏差,才出现了主导产业的缺失。其中新圩镇的手工业产业就很能说明问题。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日益发展,国外对中国的民间工业表现出强大的需求,兴宁市新圩镇在这一潮流下发展起了一些外贸手工艺厂,并不断发展,成为该镇的一大产业。新圩镇的手工业产业不是在政府的规划了工业园以后才突然发展起来的,这一趋势是在国外需求下民间自发形成的。新圩镇的发展手工艺产业的优势有:工资水平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当地民间一直有做手工业品的传统,当地生产的都是些体积较小重量很轻的小工艺品,且主要销往海外,利润高,运输成本不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而且该产业的生产形式相当灵活:既可以成立工厂将手艺好的人招进来进行集体分工生产,也可以让工人将原料带回家去在业余时间生产,无论哪种形式效率都十分高,因为他们是按件计薪的。这些优势与乡贤的投资相结合便迅速使这一古老产业焕发活力。虽然新圩镇的手工艺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政府也在镇上开辟了一个手工艺工业园,同时大量工艺品在市民家庭生产,但是该镇的手工艺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
新圩镇的手工艺始终只是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层面,没有发展起研发、品牌、营销等一系列真正具有产业价值的环节。因此很大程度只能是妇女小孩在业余时间用于打发时间,赚点外快的非主导产业,对于新圩镇来说农业的重要性仍旧是第一位的。
2.2.2 城镇化不稳定 梅州是广东省人均收入最少的地区,兴宁作为梅州一个人口第二多的县市,人们的收入水平自然较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的兴宁市政府报告提供的数据,2007年兴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13元。从绝对数来看,兴宁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但这还不是事实的全部真相,我们要从市民和农民的收入构成才能看出问题的所在。
兴宁是梅州地区城区发育较好的县市,兴城的常住人口有20多万,加上各个镇区的城镇人口,兴宁的城镇化程度还是相当高的(兴宁户籍人口114万)。但是兴宁市的人口城镇化是很不稳定的,因为城镇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以当地城镇的二三产业获得收入为经济来源的,城镇就业人口只占城镇人口很低的一个比重。大量城镇人口,尤其是近些年来从农村迁入的人当中,大部分家庭收入是依靠其他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收入为经济来源的,而常住人口也绝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由于兴宁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而他们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有大多是农民工的身份,这样他们的处境就十分不稳定,虽然他们大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且收入比较稳定的群体,但隐忧仍旧存在,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
同样,农业人口的收入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的收入,而且甚至可能是可支配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按张五常的估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概有75%已经转移出去了,而兴宁位于改革先行的省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就更加彻底了,而事实也是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兴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外出务工及经商的收入,而众所周知,珠三角的平均工作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近些年来民工工资才有所调整。而在工资停滞阶段,兴宁的人均收入提升是建立在劳动力不断转移之上的。一直以来,兴宁的劳动力转移是没有中断过,一直在增加,究其原因是本地经济的停滞。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完全依赖于,珠三角经济的景气程度,而人们的生活水准则一直要远低于珠三角的平均生活水准。
2.2.3 工业化滞后 兴宁市2007年的三大产业是28.1:34.2:38.7,人均生产总值为7240元,而同一时期珠三角的三大产业比为2.2:51.2:46.2,人均生产总值为57154元,全省的指标为5.45:51.3:43.25人均生产总值为33151元。无论从产业结构还是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兴宁的工业化都严重滞后。
表3 兴宁市经济概况表
|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元) |
2005 | 48.69 | 14.58 | 14.42 | 19.69 | 1.36 | 7299 | 4400 |
2006 | 55.4 | 15.2 | 18.5 | 21.7 | 1.6 | 7584 | 4647 |
2007 | 66.5 | 18.7 | 22.7 | 25.1 | 2.01 | 8292 | 4913 |
注:数据来源于兴宁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2008
2.2.4 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当经济处于落后阶段时,资源禀赋对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落后地区可以利用资源优势与其它地区贸易换取“外汇”,然后在原材料贸易中实现“发展基金”的积累。兴宁是广东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与珠三角做贸易以获取发展的动力,但由于历史原因兴宁的矿产基本已经枯竭,2005年的矿难很能说明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兴宁在计划经济时期也发展起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而在当时资本、技术、劳动力素质都低下的情况下发展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注定是没效率的,而那时建立起来的国企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以后还一直在艰难地生存。这样一来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况且兴宁又不是矿产特别丰富,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些矿产就基本枯竭了。
在非常时期,在全国的大背景下,兴宁没有在成熟的条件下就把发展的本钱给浪费了,这是迫不得已的。然而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却没有给兴宁的未来留下发展的潜力。因为兴宁的这些小型的重型国有企业,本身不具备计较优势,只是在国家的大量贷款下苟延残喘。当资源一耗竭,企业也就无法生存下去,清算解散的同时还需政府拿出一大笔安置费。因此资源禀赋最终没有转化为优势产业,这也正是为什么相对而言,兴宁的发展比以前更加乏力,反而有一种曾经辉煌而今惨淡的感觉。
错误的发展战略,断送了兴宁的发展潜力,这不仅是历史现在还在上演。由于经济发展始终得不到突破,政府便采取粗放发展的战略以换取短期的绩效。兴宁市大片山林被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论多少人出来为桉树辩论,以破环生态来换取短期发展是错误的,这个是任何人也不能否定的。虽然广东是改革的前沿,但广东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仍然是十分广泛和深刻的,由于山林的产权不明晰,所以在与开发商签订山林承包合同的是政府官员或者代表官方村干部,村民根本无法参与其中的讨价还价的。这样政府就以很低的成本将山林承包给了造纸商。山林是外部性很强的资源,当山林被烧毁伐光后,第二年夏天东南季风带来的充沛降雨不仅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山上矿物丰富但缺乏养分的红土随着雨水铺满农田,甚至填掉山塘水库这些具有调节农田水利的湿地。农民将付出极大的成本而只得到一点补偿,兴宁的发展潜力也再次被削弱。
2.3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2.3.1 区位边远区位因素是兴宁经济落后的最主要客观因素。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认为,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必定是从某个中心的形成开始,也就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的形成,随后周围地区的资源不断流入中心,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与中心相对的是外围地区,则在中心不断发展的时候面临长期的停滞或衰退,直至中心的优势被地租、劳动力成本抵消后,资源才会从中心流向外围。
从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出,兴宁与珠三角的距离在三百公里左右,正好处于珠三角这个强大经济发展中心的外围。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距离,火车要五个小时才能抵达广州,高速公路建成后也至少要三个小时左右,运输成本可以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兴宁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虽然珠三角已经快速发展了三十年,但其中心优势还依然很明显,这一点可以从珠三角的工资水平的变动可以看出。珠三角不仅是广东的经济发展中心而且是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近年来,珠三角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新劳动法的出台使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土地成本也上升了,但资源从中心流向外围的幅度和程度都不会很大,对兴宁经济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兴宁工业化滞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珠三角工业的迅速发展,将兴宁的资源吸引了过去,一方面使得兴宁原有的工业丧失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兴宁原本不具比较优势的工业因资金的短缺而陷入困境。
从兴宁的区位来看,在改革前发展工业是十分不利的,周边地区都是经济落后的山区,市场狭小,本身又是落后的农业经济地区且人口众多。在资本稀缺的情况下发展资本密集的工业,没有大量的政府补贴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兴宁改革前发展起来的工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只有织布等少数一些市场导向的小企业勉强生存了下来。改革后,珠三角发展的是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不仅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的涌入,同时也将各地的资金吸引了过去。与珠三角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工业相比,兴宁的工业就更加显得落后和难以生存了。
2.3.2 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客家文化中最核心的是部分典型的儒家读书做官文化。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外出经商的人发了财,在民间也兴起了一股崇商热潮,但官文化仍旧是主流。在客家传统中最优秀的人才是学而优则仕,只有那些家境贫寒或“资质不高”的人才外出经商务工。这种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客家人是最后入粤的居民,肥沃的土地都被其他民系占领了,客家人只好在偏僻的山区落户。这就导致了客家人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封建时代只有做官才能改善这一处境,而客家先辈中大多是士大夫出身,封建科举他们提供了出路,于是他们就更加崇尚读书做官了。新时期同样有类似的情况,改革先行的是珠三角,地处山区的客家人除了提供劳动力外别无他途,而在资本处于绝对优势的时期,他们要改善处境是十分困难的。
官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强调稳定对商业的抑制,追求政绩工程轻视发展,这些对兴宁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的。
2.3.3 行政效率低兴宁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是市民普遍诟病的一大弊病。中国改革的重点其实也就是如何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就兴宁的实际而言,基本不具备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条件,但却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型城市,因为兴宁一直以来都是粤东的商品集散地之一。但由于行政效率问题,许多投资都没有获得很好的回报,政府对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也相当不到位,以致当地丧失了对外资的吸引力。
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经验来看,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个具有行政高效率的政府;珠三角的经验也如此,正是得益于政府的不断行政创新、大胆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地区与地区之间更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兴宁市由于地处偏远,所处的行政环境以及观念的落后,传统的官僚意识浓厚,十分不利于创新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以致经济无法获得突破性增长。
2.3.4 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大量外流较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是造成兴宁市经济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改革在经济特区的不断深入,兴宁市的青壮劳动力不断流向沿海城市,进入二十一世纪珠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更加迅速,甚至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兴宁的青壮劳动力基本全部转移了。
兴宁市转移的劳动力分为两大类型:一部分是纯粹的年轻体力劳动者,包括初高中毕业后便到珠三角就业的年轻人和家庭剩余的壮年劳力;另一部分则是通过求学向外转移的,也有部分从事商业。这些都是兴宁市的优秀人才,由于兴宁的经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难以取得突破,在户籍管制放松后,他们在利益的驱使下纷纷流向经济发展迅速的珠三角,尤其在取消暂住证以后,这一趋势逐年加剧。由于这些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仍旧保留了户籍,因为他们很难取得转移城市的户口,所以兴宁市的户籍人口有一百多万,其实常住人口所占的比例只有一半多一点。常住人口中中老年人和小孩占绝大部分,青壮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仅能维持兴宁经济的缓慢增长。
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 2006年,兴宁市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7.86万人。外出从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是:20岁及以下占11.89%;21-30岁占45.87%;31-40岁占27.16%;41-50岁占11.47%;50岁以上占3.62%。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96%以上。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1.27%;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37.08%;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61.65%。(兴宁市统计局)由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统计数据滞后,我们无法具体得出改革三十年来兴宁市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但通过2006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么多年来,兴宁市劳动力流动的大概。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我们更能清楚地了解到,在2002年取消暂住证之前,流动的劳动力基本上是最优秀的劳动力,而且这中状况一直在持续。
3 发展思路与路径选择现代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贸易的繁荣和金融的发达。珠三角经济腾飞的原因在于对外贸易的重新开启,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驻。虽然当时中国的消费力不强,但现代物流的发展使得产品外销的成本大大下降,因此珠三角的加工出口迅速发展。而兴宁的区位条件以及资源禀赋均不利于外资的引进,无法发展外贸。(不仅运输成本高于珠三角,政策成本更高)
虽然无法参与从外贸行业中获得发展,但改革后兴宁的经济还是取得了一些进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兴宁再次回到传统的小农经济时代,技术的进步和积极性的释放农业产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在粮价放开以后,兴宁的其他行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进行工业化,需要雄厚的基本积累。兴宁的粮食产出取得小小成就,只能为手工业和农业的其它部门的发展提供剩余和资本,而无法发展大工业。当然,民间业无人试图要发展大工业,而且所有的矿产都掌握在政府手里,很多关键部门都由国营企业所垄断。民间的活力只能在小商品行业发挥,因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兴宁的商业表现的相对活跃,但这种活力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兴宁东岳宫曾经有“全省十佳文明市场”称号的小商品卖场早已风光不再了,它见证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新千年伊始兴宁经济的变化。
兴宁的小商业经历了短暂的繁荣而迅速衰落的原因是,与珠三角的飞速发展兴宁经济显得死气沉沉,优秀人才和年轻劳动力一拨一拨的外流。这种趋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到新千年兴宁也就送走了它的最后一批发展动力。在资本和劳动力都流失的情况下,兴宁经济自然显得萧条了许多。究其原因,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远高于出售低廉农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兴宁自身根本没有启动工业发展的资本,作为理性的个体自然而然地流入收入高的地方。
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就宣告了兴宁经济发展的最后筹码也没有了,虽然本地还有很多常住人口,而且工资水平远低于珠三角,兴宁政府可以为吸引投资而赠予廉价土地和低环保要求。但这些优势也只能等到珠三角的中心优势减弱以后,珠三角周边城市也得到极大发展后,才能发挥出来,而这需要等上很多年。
在“双转移”短时间内难以惠及兴宁的情况下,兴宁市如何才能找到新的发展途径呢?从比较优势角度来看,兴宁市的优势在农业,在工业发展乏力商业贸易停滞的情况下,发展绿色农业无疑是最佳选择。一方面可以与珠三角形成产业差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在地区贸易中受益;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珠三角的广大市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
3.1有利条件分析兴宁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优势有:
一市场广阔。兴宁作为珠三角的经济腹地,为珠三角提供大量的劳动力的同时,也为珠三角提供原料和农产品。二三产业的发展使珠三角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十分旺盛。更重要的是随着珠三角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兴宁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污染较少。兴宁的工业比较落后,除了一些小型的纺织染纱企业和小型造纸厂外,基本没有什么污染源。而且污染全集中在城镇,广大的山区地区空气还是相当清新的,地下水也普遍可以直接饮用。兴宁的环境是符合绿色农业的环境要求的。
三相对开阔耕地面积。兴宁是粤北山区中一块肥沃的盆地。兴宁就是“兴盛安宁”的意思,在封建时代这代表农产品丰盛富足。这就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土地条件。随着大量劳动力的转移,许多农地都闲置了,需要资金和先进的生产组织来赋予它重塑兴盛安宁的形象。
四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虽然兴宁的经济没有突破性发展,但兴宁市一直没有停止改善基础设施的步伐,尤其是道路的改善,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底化。河梅高速公路的全线开通更是拉近了兴宁和珠三角的距离。通讯设施的普及也已基本完成。
以上的条件都为兴宁发展绿色农业产业铺好了道路。
3.2 制约因素分析兴宁发展绿色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因为农业是弱势产业,如果没有配套的政策扶持,单纯依靠民间力量很难取得重大突破,无论是欧美的经验还是日韩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十八世纪英国的农业取得突破的确是依靠私人力量,但那是英国的没落贵族对沼泽进行改造,从而取得农业产出的提高,最后在贵族中引起争相仿效,导致农业技术的重大改革,也为后来的产业革命埋下了伏笔。兴宁的问题是,资金的缺乏,农业技术落后,小农经济色彩浓厚,要实现突破需要政府前瞻性的政策扶持。
一区位。现时兴宁的经济发展无法脱离与珠三角的联系,因为珠三角是距兴宁最近的大市场,兴宁周围的市场根本无法形成足够的需求。所以兴宁的区位劣势主要体现在与珠三角的距离上,无法成为典型的城郊农业。
二特色产业的缺失。虽然兴宁的农产品品种还是十分繁多的,但真正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很少,而符合绿色农业要求的产业就更少了。
三生态的破坏。由于珠三角的迅速发展对兴宁人们形成强大的压力,在改善经济处境的动机下,人们将掠夺之手伸向环境,如对山林的粗放开发。兴宁的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下降,农药化肥的施用都对兴宁的生态造成了很大破坏。
四缺乏技术和人才。这一劣势是非常明显的,近年来,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兴宁的优秀人才的流失是十分严重的,当然这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是有利的,但对兴宁的经济则是不利的现象。技术的缺乏则是中国农业普遍存在的劣势,尤其是绿色农业方面的技术。
3.3 发展思路选择:绿色崛起“绿色崛起”战略是指2007年底梅州市政府所提出的,凭借梅州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意义在于,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向从步发达地区后尘转向探索创新,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经济发展的规律。
通过前面对兴宁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发展前景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梅州市政府的新发展战略是符合兴宁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的。因为从前面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来看,农业是兴宁最重要的产业,也是唯一还具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的行业。改革后兴宁的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无论从生产组织还是生产技术还有产品品质方面来看,兴宁的农业并没有进入现代农业行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绿色崛起”战略落实到兴宁的经济则应该主要表现为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然后以农业的产业化为筹码带动兴宁的其它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崛起”。
改革后兴宁在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如抛秧技术的引进节省了许多插秧时间和降低了劳动强度,而电动脱粒机加快了收割速度和降低了劳动强度,部分地区还引进了小型收割机以及拖拉机的出现还有水稻的新品种的普及、乡道的改善都使兴宁农业取得了发展。这些变迁的出现都是外出劳动力增加一方面减少了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家庭收入,而劳动的主体变成了妇女老人,这些都成为技术变迁的主要动因。
收入的提高,主要收入来源的变化,技术的变迁,劳动主体的变动这些都使得农业成为家庭收入的补充部分而非主要部分。很多家庭务农仅仅是为了自给,因为家庭外出务工成员的工资水平比较低,留在家里的劳动力就需要解决家庭的粮食问题,但往往需要的耕地不会很多,于是他们就将较差的土地放弃了只耕种一小部分方面耕作的土地。虽然小农经济在不断瓦解,但兴宁还仍然没有较为现代的农业组织出现。有一小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借机扩大了耕作面积(有些是有偿有些是无偿的),但由于粮食价格低廉,又没有政策的扶持,这种现象并不多。
这些变化给兴宁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某种可能,但如何催生现代农业生产组织的形成,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则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3.4 发展路径选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过程,传统农业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模式,而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由市场导向的企业性质的生产组织经营,因此农业现代化本质上是生产制度的变迁。
虽然广东农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但农业仍然是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它的重要性不再表现在产量方面而是品质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像兴宁这样的工业化滞后的农业县市,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十分迫切的需求。因为只有在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经营模式,大步向市场导向的农业企业组织过渡,兴宁市才能把握住新的发展契机,在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下实现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为地区经济打造支柱产业。农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兴宁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发展战略,正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兴宁市农业经营的微观组织绝大部分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组织,只有极少数部分是小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户。这些小型农户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信息供给,没有合适的技术引进,更没有优惠的小额信贷支持,市场风险大防范风险能力小,根本无法实现向现代农业生产组织过渡。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如果没有适当的政府扶持是根本无法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
兴宁市政府可以借鉴日韩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尤其是日韩的农业协会制度,建立一个市场和技术信息平台为农民服务,更重要的是促进民间自发形成为维护自身利益合作的民间组织。在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兴宁市的小农经济逐渐没落,为兴宁的农业现代化营造了契机,但同时也使兴宁的大量优秀人才流失为农业现代化制造了困难。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目前兴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一方面兴宁可以发挥自身资源环境的优势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整条产业链的专业化,这将为兴宁实现新型工业化铺平道路。
4 实现绿色崛起的对策建议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政府政策大力扶持,因为农业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而且相对于二三产业部门来说是个弱势产业。兴宁的农业的基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组织,具有很强的自给性,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而且政府为了稳定社会一直在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控,使得传统农业参与市场的利润空间很小。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风险很大,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持或政府政策的保护,单个农户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由于我国坚持实行市场经济,政府不能直接参与经济生产,因此兴宁政府为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政府的政策应该主要表现在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公共服务的完善以及产业的政策引导这几个方面。
4.1 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以及绿色农业的政策倾斜近些年来兴宁的交通道路网得到了完善,但农田水利设施在农村生产队瓦解后就基本已失修了,所以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重点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兴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亿多人民币,无法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因此只能从部分地区开始,然后逐步推广。政府财政投入,优先考商业化比较成熟的绿色农业的生产区域,然后再向全市农业地区普及。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外,政府政策在引导农民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方面也应该发挥作用,为这类企业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4.2 信息和技术的支持 兴宁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区,农民作为单一的个体,他们拥有的信息比较稀缺,与发达经济区域的距离使得他们的视野比较狭窄,难以对经济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对绿色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于兴宁的农业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政府公共服务中非常必要的一项。
人才和技术的缺乏是所有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的难题,政府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甚至成立专项基金来鼓励农民引进先进技术。
4.3 推广农业保险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尤其对于农业企业来说,虽然现代的农业技术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对于以小农为主的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灾害的仍然是一个极大的风险。同时农业企业面临更大的是市场风险的挑战,所以如何降低风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大难题。
广东的农业保险不是很普及也不太完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保费太高了,在利润难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农民参保的意愿就会降低。政府可以为农民分担部分的保费以提高参保率,促进农业保险的完善。
4.4 完善农业信贷 缺少资金是制约农民加大投资的关键。由于农业是相对利润率较低的产业,很难对资本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资金紧缺更加剧了兴宁农业的衰落。要实现绿色崛起,兴宁自然无法避开这个难题,只有在政策保障下的方便且活跃的农业信贷才能有活跃的农业经济,才可能出现大量的农民企业家,才有可能实现绿色崛起。
4.5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宁的城镇化不稳定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城镇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没有适时地跟进和完善。城镇化的稳定既可以为兴宁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就近的市场,又可以让更多的土地流通起来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
4.6 技术投入和制度创新要实现传统向现代农业过渡需要大量的新技术的投入,兴宁市政府可以通过和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来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可以通过政策倾斜促使民间形成现代经营组织,只有在组织制度的变迁为前提下新技术的引进才能大幅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
5 结束语兴宁市经济发展滞后主要体现在工业化滞后、主导产业缺失、发展动力不足这几方面,导致兴宁市经济滞后的原因既有传统残留,也与中国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有关。传统的残留包括提前发展了不具比较优势的矿产开采业,行政效率低下和传统文化的制约;改革后的新因素只要是因为广东以外向型为导向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在良好的国际背景下珠三角迅速成为华南乃至全国的一个发展极,而兴宁的劣势区位成为了珠三角的外围,在强大的中心优势下兴宁的优秀劳动力和稀有的资本都流向了珠三角,使兴宁的经济处于长久的停滞状态。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下三个结论:
1.兴宁市的工业化滞后会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虽然珠三角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了中后期,但中心的优势还会持续很久,产业转移还需漫长的等待才能扩散到兴宁。因此兴宁寄望引进外资发展工业的道路将走到异常艰难,不仅要承受珠三角的强烈竞争,同时要面临在珠三角的发展过程中兴宁自身内部的空虚化。
2.绿色崛起战略是兴宁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由于二三产业发展均受阻,我们只有回头在农业上需求出路。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很大不同在于,绿色农业不再单纯追求产出,更多的是强调产品的质量,而这整个过程应该是完全市场导向。发展绿色农业有很高的利润率,因为它完全商品化的产业,但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的投入还要有配套的政策扶持。通过分析兴宁市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劣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兴宁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然而在中国基本不存在现代农业的现实国情背景下,发展绿色农业需要的更多是资本和技术以及政策的扶持,真正的优势应该在于先发,而不在于客观条件。
3.崛起之路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绿色崛起是整条产业链的建设,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实行绿色崛起兴宁市要通过对农业技术的研发,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农业观光旅游等方面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兴宁作为经济落后地区,民营经济不发达,政府引导私人经济发展则成为了关键。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兴宁市的现代化之路需要兴宁人们的勤劳和智慧去实现。
补充内容 (2018/8/9 14:31):
兴宁市是梅州山区中少有的几块盆地之一,城区成片、城市发育比较成熟,曾一度使粤东地区的经济桥头堡,素有“小南京”之称,是山区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兴宁的经济增长却陷入了漫长的停滞阶段:大量的劳动力涌向珠三角,原有城市经济日渐萧条。虽然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停止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城市却有巨大的差距。这一期间兴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靠大量低廉的劳务输出,靠家庭成员的汇回的工资在维系。人民的生活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兴宁的经济却在日益恶化,不仅表现为零售市场及第三产业的萧条,也表现在第二产业的落后。兴宁的经济现状是:农业人口靠劳务输出和少量的农业产出生存,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兴宁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其它山区县市是比较高的,大部分市镇居民的生活也只能依靠萧条的第三产业及大量劳务输出来维系。
这是一种对外依赖极强的寄生经济模式,其资金的流向是从外输入,在短暂的滞留回旋后流出,本地经济体并没有使之升值后再流出,而只是以消费方式流出,因此经济体本身的状况长期滞留在原有的经济规模上,艰难地维持生存。这是一个没有生气的经济体,资金的注入却不能转化成资本,倒像是殖民时期发达宗主国的商品倾销地,犹如不具备造血功能却艰难地生存着白血病人。如何才能突破这种低层次的停滞,实现经济的腾飞?
补充内容 (2018/8/9 14:31):
兴宁市是梅州山区中少有的几块盆地之一,城区成片、城市发育比较成熟,曾一度使粤东地区的经济桥头堡,素有“小南京”之称,是山区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兴宁的经济增长却陷入了漫长的停滞阶段:大量的劳动力涌向珠三角,原有城市经济日渐萧条。虽然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停止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城市却有巨大的差距。这一期间兴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靠大量低廉的劳务输出,靠家庭成员的汇回的工资在维系。人民的生活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兴宁的经济却在日益恶化,不仅表现为零售市场及第三产业的萧条,也表现在第二产业的落后。兴宁的经济现状是:农业人口靠劳务输出和少量的农业产出生存,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兴宁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其它山区县市是比较高的,大部分市镇居民的生活也只能依靠萧条的第三产业及大量劳务输出来维系。
这是一种对外依赖极强的寄生经济模式,其资金的流向是从外输入,在短暂的滞留回旋后流出,本地经济体并没有使之升值后再流出,而只是以消费方式流出,因此经济体本身的状况长期滞留在原有的经济规模上,艰难地维持生存。这是一个没有生气的经济体,资金的注入却不能转化成资本,倒像是殖民时期发达宗主国的商品倾销地,犹如不具备造血功能却艰难地生存着白血病人。如何才能突破这种低层次的停滞,实现经济的腾飞?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4:34
兴宁市是梅州山区中少有的几块盆地之一,城区成片、城市发育比较成熟,曾一度使粤东地区的经济桥头堡,素有“小南京”之称,是山区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兴宁的经济增长却陷入了漫长的停滞阶段:大量的劳动力涌向珠三角,原有城市经济日渐萧条。虽然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停止提高,但相对于发达城市却有巨大的差距。这一期间兴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靠大量低廉的劳务输出,靠家庭成员的汇回的工资在维系。人民的生活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兴宁的经济却在日益恶化,不仅表现为零售市场及第三产业的萧条,也表现在第二产业的落后。兴宁的经济现状是:农业人口靠劳务输出和少量的农业产出生存,生活水平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兴宁的城镇化水平相对于其它山区县市是比较高的,大部分市镇居民的生活也只能依靠萧条的第三产业及大量劳务输出来维系。
这是一种对外依赖极强的寄生经济模式,其资金的流向是从外输入,在短暂的滞留回旋后流出,本地经济体并没有使之升值后再流出,而只是以消费方式流出,因此经济体本身的状况长期滞留在原有的经济规模上,艰难地维持生存。这是一个没有生气的经济体,资金的注入却不能转化成资本,倒像是殖民时期发达宗主国的商品倾销地,犹如不具备造血功能却艰难地生存着白血病人。如何才能突破这种低层次的停滞,实现经济的腾飞?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4:35
2.2.1 主导产业缺失
自改革以来,兴宁一直在打粤东北商品集散地的牌,但由于粤东北整体经济不景气,因此市场显得异常狭窄,根本无法形成商业主导的经济区域。周边市场狭小而分散,商品从珠三角流入,经过兴宁城区再流向周边市县,所带来的就业十分有限,所以打造商品集散地的战略目标基本难于实现。
在成就“小南京”美誉难以成为现实时,兴宁市政府为了响应梅州市政府提出的“四个梅州”战略,也将目光转向了传统工业,尤其注重电力、机电两个行业。但稍稍懂得经济地理就能明白,兴宁并不具备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至少在近十年内。虽然市政府仍旧希望将那几个行业打造为兴宁的主导产业,而现实却表明,这些产业的发展与珠三角相比较要艰难得多。
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均受阻,以致兴宁的三大产业比相当接近,虽然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稍高于第一产业,但无论从就业人数还是提供的产出(兴宁农村的自给程度仍然很高)来看,农业对于兴宁经济重要得多。
虽然兴宁的工商业在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年时却显得相当缓慢,尤其是工业,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只是政府政策在干预经济时出现了偏差,才出现了主导产业的缺失。其中新圩镇的手工业产业就很能说明问题。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日益发展,国外对中国的民间工业表现出强大的需求,兴宁市新圩镇在这一潮流下发展起了一些外贸手工艺厂,并不断发展,成为该镇的一大产业。新圩镇的手工业产业不是在政府的规划了工业园以后才突然发展起来的,这一趋势是在国外需求下民间自发形成的。新圩镇的发展手工艺产业的优势有:工资水平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当地民间一直有做手工业品的传统,当地生产的都是些体积较小重量很轻的小工艺品,且主要销往海外,利润高,运输成本不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而且该产业的生产形式相当灵活:既可以成立工厂将手艺好的人招进来进行集体分工生产,也可以让工人将原料带回家去在业余时间生产,无论哪种形式效率都十分高,因为他们是按件计薪的。这些优势与乡贤的投资相结合便迅速使这一古老产业焕发活力。虽然新圩镇的手工艺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政府也在镇上开辟了一个手工艺工业园,同时大量工艺品在市民家庭生产,但是该镇的手工艺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
新圩镇的手工艺始终只是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层面,没有发展起研发、品牌、营销等一系列真正具有产业价值的环节。因此很大程度只能是妇女小孩在业余时间用于打发时间,赚点外快的非主导产业,对于新圩镇来说农业的重要性仍旧是第一位的。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4:36
2.2.2 城镇化不稳定
梅州是广东省人均收入最少的地区,兴宁作为梅州一个人口第二多的县市,人们的收入水平自然较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的兴宁市政府报告提供的数据,2007年兴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13元。从绝对数来看,兴宁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但这还不是事实的全部真相,我们要从市民和农民的收入构成才能看出问题的所在。
兴宁是梅州地区城区发育较好的县市,兴城的常住人口有20多万,加上各个镇区的城镇人口,兴宁的城镇化程度还是相当高的(兴宁户籍人口114万)。但是兴宁市的人口城镇化是很不稳定的,因为城镇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以当地城镇的二三产业获得收入为经济来源的,城镇就业人口只占城镇人口很低的一个比重。大量城镇人口,尤其是近些年来从农村迁入的人当中,大部分家庭收入是依靠其他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收入为经济来源的,而常住人口也绝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由于兴宁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而他们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有大多是农民工的身份,这样他们的处境就十分不稳定,虽然他们大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且收入比较稳定的群体,但隐忧仍旧存在,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
同样,农业人口的收入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的收入,而且甚至可能是可支配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按张五常的估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概有75%已经转移出去了,而兴宁位于改革先行的省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就更加彻底了,而事实也是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兴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外出务工及经商的收入,而众所周知,珠三角的平均工作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近些年来民工工资才有所调整。而在工资停滞阶段,兴宁的人均收入提升是建立在劳动力不断转移之上的。一直以来,兴宁的劳动力转移是没有中断过,一直在增加,究其原因是本地经济的停滞。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完全依赖于,珠三角经济的景气程度,而人们的生活水准则一直要远低于珠三角的平均生活水准。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4:36
2.2.4 发展动力不足
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当经济处于落后阶段时,资源禀赋对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落后地区可以利用资源优势与其它地区贸易换取“外汇”,然后在原材料贸易中实现“发展基金”的积累。兴宁是广东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与珠三角做贸易以获取发展的动力,但由于历史原因兴宁的矿产基本已经枯竭,2005年的矿难很能说明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在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兴宁在计划经济时期也发展起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而在当时资本、技术、劳动力素质都低下的情况下发展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注定是没效率的,而那时建立起来的国企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以后还一直在艰难地生存。这样一来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况且兴宁又不是矿产特别丰富,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些矿产就基本枯竭了。
在非常时期,在全国的大背景下,兴宁没有在成熟的条件下就把发展的本钱给浪费了,这是迫不得已的。然而这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却没有给兴宁的未来留下发展的潜力。因为兴宁的这些小型的重型国有企业,本身不具备计较优势,只是在国家的大量贷款下苟延残喘。当资源一耗竭,企业也就无法生存下去,清算解散的同时还需政府拿出一大笔安置费。因此资源禀赋最终没有转化为优势产业,这也正是为什么相对而言,兴宁的发展比以前更加乏力,反而有一种曾经辉煌而今惨淡的感觉。
错误的发展战略,断送了兴宁的发展潜力,这不仅是历史现在还在上演。由于经济发展始终得不到突破,政府便采取粗放发展的战略以换取短期的绩效。兴宁市大片山林被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论多少人出来为桉树辩论,以破环生态来换取短期发展是错误的,这个是任何人也不能否定的。虽然广东是改革的前沿,但广东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仍然是十分广泛和深刻的,由于山林的产权不明晰,所以在与开发商签订山林承包合同的是政府官员或者代表官方村干部,村民根本无法参与其中的讨价还价的。这样政府就以很低的成本将山林承包给了造纸商。山林是外部性很强的资源,当山林被烧毁伐光后,第二年夏天东南季风带来的充沛降雨不仅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山上矿物丰富但缺乏养分的红土随着雨水铺满农田,甚至填掉山塘水库这些具有调节农田水利的湿地。农民将付出极大的成本而只得到一点补偿,兴宁的发展潜力也再次被削弱。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4:38
2.2.2 城镇化不稳定
梅州是广东省人均收入最少的地区,兴宁作为梅州一个人口第二多的县市,人们的收入水平自然较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的兴宁市政府报告提供的数据,2007年兴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13元。从绝对数来看,兴宁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人们的消费能力有限,但这还不是事实的全部真相,我们要从市民和农民的收入构成才能看出问题的所在。
兴宁是梅州地区城区发育较好的县市,兴城的常住人口有20多万,加上各个镇区的城镇人口,兴宁的城镇化程度还是相当高的(兴宁户籍人口114万)。但是兴宁市的人口城镇化是很不稳定的,因为城镇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以当地城镇的二三产业获得收入为经济来源的,城镇就业人口只占城镇人口很低的一个比重。大量城镇人口,尤其是近些年来从农村迁入的人当中,大部分家庭收入是依靠其他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收入为经济来源的,而常住人口也绝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由于兴宁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而他们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有大多是农民工的身份,这样他们的处境就十分不稳定,虽然他们大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且收入比较稳定的群体,但隐忧仍旧存在,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额。
同样,农业人口的收入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依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的收入,而且甚至可能是可支配收入中的绝大部分。按张五常的估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概有75%已经转移出去了,而兴宁位于改革先行的省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就更加彻底了,而事实也是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兴宁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有一大部分是来自外出务工及经商的收入,而众所周知,珠三角的平均工作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近些年来民工工资才有所调整。而在工资停滞阶段,兴宁的人均收入提升是建立在劳动力不断转移之上的。一直以来,兴宁的劳动力转移是没有中断过,一直在增加,究其原因是本地经济的停滞。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完全依赖于,珠三角经济的景气程度,而人们的生活水准则一直要远低于珠三角的平均生活水准。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4:41
3 发展思路与路径选择
现代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贸易的繁荣和金融的发达。珠三角经济腾飞的原因在于对外贸易的重新开启,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驻。虽然当时中国的消费力不强,但现代物流的发展使得产品外销的成本大大下降,因此珠三角的加工出口迅速发展。而兴宁的区位条件以及资源禀赋均不利于外资的引进,无法发展外贸。(不仅运输成本高于珠三角,政策成本更高)
虽然无法参与从外贸行业中获得发展,但改革后兴宁的经济还是取得了一些进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兴宁再次回到传统的小农经济时代,技术的进步和积极性的释放农业产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在粮价放开以后,兴宁的其他行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进行工业化,需要雄厚的基本积累。兴宁的粮食产出取得小小成就,只能为手工业和农业的其它部门的发展提供剩余和资本,而无法发展大工业。当然,民间业无人试图要发展大工业,而且所有的矿产都掌握在政府手里,很多关键部门都由国营企业所垄断。民间的活力只能在小商品行业发挥,因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兴宁的商业表现的相对活跃,但这种活力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兴宁东岳宫曾经有“全省十佳文明市场”称号的小商品卖场早已风光不再了,它见证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新千年伊始兴宁经济的变化。
兴宁的小商业经历了短暂的繁荣而迅速衰落的原因是,与珠三角的飞速发展兴宁经济显得死气沉沉,优秀人才和年轻劳动力一拨一拨的外流。这种趋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到新千年兴宁也就送走了它的最后一批发展动力。在资本和劳动力都流失的情况下,兴宁经济自然显得萧条了许多。究其原因,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远高于出售低廉农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兴宁自身根本没有启动工业发展的资本,作为理性的个体自然而然地流入收入高的地方。
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就宣告了兴宁经济发展的最后筹码也没有了,虽然本地还有很多常住人口,而且工资水平远低于珠三角,兴宁政府可以为吸引投资而赠予廉价土地和低环保要求。但这些优势也只能等到珠三角的中心优势减弱以后,珠三角周边城市也得到极大发展后,才能发挥出来,而这需要等上很多年。
在“双转移”短时间内难以惠及兴宁的情况下,兴宁市如何才能找到新的发展途径呢?从比较优势角度来看,兴宁市的优势在农业,在工业发展乏力商业贸易停滞的情况下,发展绿色农业无疑是最佳选择。一方面可以与珠三角形成产业差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在地区贸易中受益;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珠三角的广大市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4:42
3 发展思路与路径选择
现代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贸易的繁荣和金融的发达。珠三角经济腾飞的原因在于对外贸易的重新开启,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和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驻。虽然当时中国的消费力不强,但现代物流的发展使得产品外销的成本大大下降,因此珠三角的加工出口迅速发展。而兴宁的区位条件以及资源禀赋均不利于外资的引进,无法发展外贸。(不仅运输成本高于珠三角,政策成本更高)
虽然无法参与从外贸行业中获得发展,但改革后兴宁的经济还是取得了一些进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兴宁再次回到传统的小农经济时代,技术的进步和积极性的释放农业产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尤其在粮价放开以后,兴宁的其他行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进行工业化,需要雄厚的基本积累。兴宁的粮食产出取得小小成就,只能为手工业和农业的其它部门的发展提供剩余和资本,而无法发展大工业。当然,民间业无人试图要发展大工业,而且所有的矿产都掌握在政府手里,很多关键部门都由国营企业所垄断。民间的活力只能在小商品行业发挥,因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兴宁的商业表现的相对活跃,但这种活力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兴宁东岳宫曾经有“全省十佳文明市场”称号的小商品卖场早已风光不再了,它见证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新千年伊始兴宁经济的变化。
兴宁的小商业经历了短暂的繁荣而迅速衰落的原因是,与珠三角的飞速发展兴宁经济显得死气沉沉,优秀人才和年轻劳动力一拨一拨的外流。这种趋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到新千年兴宁也就送走了它的最后一批发展动力。在资本和劳动力都流失的情况下,兴宁经济自然显得萧条了许多。究其原因,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远高于出售低廉农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兴宁自身根本没有启动工业发展的资本,作为理性的个体自然而然地流入收入高的地方。
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也就宣告了兴宁经济发展的最后筹码也没有了,虽然本地还有很多常住人口,而且工资水平远低于珠三角,兴宁政府可以为吸引投资而赠予廉价土地和低环保要求。但这些优势也只能等到珠三角的中心优势减弱以后,珠三角周边城市也得到极大发展后,才能发挥出来,而这需要等上很多年。
在“双转移”短时间内难以惠及兴宁的情况下,兴宁市如何才能找到新的发展途径呢?从比较优势角度来看,兴宁市的优势在农业,在工业发展乏力商业贸易停滞的情况下,发展绿色农业无疑是最佳选择。一方面可以与珠三角形成产业差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在地区贸易中受益;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珠三角的广大市场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4:45
3.1有利条件分析
兴宁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优势有:
一市场广阔。兴宁作为珠三角的经济腹地,为珠三角提供大量的劳动力的同时,也为珠三角提供原料和农产品。二三产业的发展使珠三角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十分旺盛。更重要的是随着珠三角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兴宁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二污染较少。兴宁的工业比较落后,除了一些小型的纺织染纱企业和小型造纸厂外,基本没有什么污染源。而且污染全集中在城镇,广大的山区地区空气还是相当清新的,地下水也普遍可以直接饮用。兴宁的环境是符合绿色农业的环境要求的。
三相对开阔耕地面积。兴宁是粤北山区中一块肥沃的盆地。兴宁就是“兴盛安宁”的意思,在封建时代这代表农产品丰盛富足。这就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土地条件。随着大量劳动力的转移,许多农地都闲置了,需要资金和先进的生产组织来赋予它重塑兴盛安宁的形象。
四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虽然兴宁的经济没有突破性发展,但兴宁市一直没有停止改善基础设施的步伐,尤其是道路的改善,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基本实现了水泥硬底化。河梅高速公路的全线开通更是拉近了兴宁和珠三角的距离。通讯设施的普及也已基本完成。
以上的条件都为兴宁发展绿色农业产业铺好了道路。
3.2 制约因素分析兴宁发展绿色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因为农业是弱势产业,如果没有配套的政策扶持,单纯依靠民间力量很难取得重大突破,无论是欧美的经验还是日韩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十八世纪英国的农业取得突破的确是依靠私人力量,但那是英国的没落贵族对沼泽进行改造,从而取得农业产出的提高,最后在贵族中引起争相仿效,导致农业技术的重大改革,也为后来的产业革命埋下了伏笔。兴宁的问题是,资金的缺乏,农业技术落后,小农经济色彩浓厚,要实现突破需要政府前瞻性的政策扶持。
一区位。现时兴宁的经济发展无法脱离与珠三角的联系,因为珠三角是距兴宁最近的大市场,兴宁周围的市场根本无法形成足够的需求。所以兴宁的区位劣势主要体现在与珠三角的距离上,无法成为典型的城郊农业。
二特色产业的缺失。虽然兴宁的农产品品种还是十分繁多的,但真正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很少,而符合绿色农业要求的产业就更少了。
三生态的破坏。由于珠三角的迅速发展对兴宁人们形成强大的压力,在改善经济处境的动机下,人们将掠夺之手伸向环境,如对山林的粗放开发。兴宁的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下降,农药化肥的施用都对兴宁的生态造成了很大破坏。
四缺乏技术和人才。这一劣势是非常明显的,近年来,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尤其是兴宁的优秀人才的流失是十分严重的,当然这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是有利的,但对兴宁的经济则是不利的现象。技术的缺乏则是中国农业普遍存在的劣势,尤其是绿色农业方面的技术。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4:47
3.3 发展思路选择:绿色崛起
“绿色崛起”战略是指2007年底梅州市政府所提出的,凭借梅州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意义在于,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向从步发达地区后尘转向探索创新,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经济发展的规律。
通过前面对兴宁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发展前景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出梅州市政府的新发展战略是符合兴宁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的。因为从前面的分析得到的结论来看,农业是兴宁最重要的产业,也是唯一还具有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的行业。改革后兴宁的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无论从生产组织还是生产技术还有产品品质方面来看,兴宁的农业并没有进入现代农业行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绿色崛起”战略落实到兴宁的经济则应该主要表现为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然后以农业的产业化为筹码带动兴宁的其它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崛起”。
改革后兴宁在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如抛秧技术的引进节省了许多插秧时间和降低了劳动强度,而电动脱粒机加快了收割速度和降低了劳动强度,部分地区还引进了小型收割机以及拖拉机的出现还有水稻的新品种的普及、乡道的改善都使兴宁农业取得了发展。这些变迁的出现都是外出劳动力增加一方面减少了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家庭收入,而劳动的主体变成了妇女老人,这些都成为技术变迁的主要动因。
收入的提高,主要收入来源的变化,技术的变迁,劳动主体的变动这些都使得农业成为家庭收入的补充部分而非主要部分。很多家庭务农仅仅是为了自给,因为家庭外出务工成员的工资水平比较低,留在家里的劳动力就需要解决家庭的粮食问题,但往往需要的耕地不会很多,于是他们就将较差的土地放弃了只耕种一小部分方面耕作的土地。虽然小农经济在不断瓦解,但兴宁还仍然没有较为现代的农业组织出现。有一小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借机扩大了耕作面积(有些是有偿有些是无偿的),但由于粮食价格低廉,又没有政策的扶持,这种现象并不多。
这些变化给兴宁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某种可能,但如何催生现代农业生产组织的形成,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则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3.4 发展路径选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过程,传统农业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模式,而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由市场导向的企业性质的生产组织经营,因此农业现代化本质上是生产制度的变迁。
虽然广东农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但农业仍然是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它的重要性不再表现在产量方面而是品质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像兴宁这样的工业化滞后的农业县市,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十分迫切的需求。因为只有在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经营模式,大步向市场导向的农业企业组织过渡,兴宁市才能把握住新的发展契机,在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下实现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为地区经济打造支柱产业。农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兴宁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发展战略,正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兴宁市农业经营的微观组织绝大部分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组织,只有极少数部分是小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户。这些小型农户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信息供给,没有合适的技术引进,更没有优惠的小额信贷支持,市场风险大防范风险能力小,根本无法实现向现代农业生产组织过渡。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如果没有适当的政府扶持是根本无法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
兴宁市政府可以借鉴日韩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尤其是日韩的农业协会制度,建立一个市场和技术信息平台为农民服务,更重要的是促进民间自发形成为维护自身利益合作的民间组织。在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兴宁市的小农经济逐渐没落,为兴宁的农业现代化营造了契机,但同时也使兴宁的大量优秀人才流失为农业现代化制造了困难。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目前兴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一方面兴宁可以发挥自身资源环境的优势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整条产业链的专业化,这将为兴宁实现新型工业化铺平道路。
作者: 兴宁臭老九 时间: 2018/8/9 14:54
专业人士!好!
作者: 兴宁臭老九 时间: 2018/8/9 14:55
透彻!
作者: 兴宁臭老九 时间: 2018/8/9 15:02
讲到发展绿色农业,兴宁一段时期内也曾喊过大搞三高农业,但收效甚微不了了之,难道是当时天时地利人和都不适合,现在条件就成熟了?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5:08
政府越扶持什么,你越不要做什么,除非你跟他们有关系,否则一般都是失败。而发展绿色食品,应该是兴宁的方向,多少个家庭只有老人小孩在家,你在外对你的家人可牵挂?小庄园,一家人,不好吗?当然肯定不要做穷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高端消费人群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应该可以支撑起一些绿色食品企业。当然要放弃兴宁阿哥滑头的一面,踏踏实实才能做好。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6:43
口号越扶持什么产业你越不要做什么,除非你跟他们有关系,否则一般是失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中高经济水平的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踏踏实实做应该可以做到小规模庄园。
作者: ASASASAS 时间: 2018/8/9 16:49
其它不谈,兴宁的批发业,确实越来越强了,楼主去粤东批发市场看一下,晚上十点开始,很多外省大货车拉疏菜进场下货,有安微的,有潮汕的,有珠三角的,兴宁疏莱批发市场,越做越强,很多兴宁老板赚死了,
作者: ASASASAS 时间: 2018/8/9 16:57
现在的兴宁经济,同兴宁批发业,有很大的关系,兴宁市区每天送货到外省外市的送货车,每天至上三百台以上,很多商家拥有十多台车,每天送货,连中晔大阳能都有十二台送货车,司机做到手软,兴宁很多商家,一年纯利几百万的,大把,
作者: ASASASAS 时间: 2018/8/9 17:03
兴宁执政着,应该清醒一点,应尽快规划一下,你二手车市场,兴宁还有巨大潜力,应尽快学习梅城的二手车市场规划,把兴宁二手车市场做强做大,在工业更难提升前提下,应继续挖潜兴宁商贸批发业。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7:10
批发?外地蔬菜进入兴宁?我的意思是兴宁绿色食品输出到珠三角,创建自己是绿色食品品牌。
作者: ASASASAS 时间: 2018/8/9 17:48
蔡君平 发表于 2018/8/9 17:10
批发?外地蔬菜进入兴宁?我的意思是兴宁绿色食品输出到珠三角,创建自己是绿色食品品牌。
兴宁疏菜,就别想进入珠三角了,珠三角周边,有大型农副产品基地,它的疏菜,鸡鸭,价格都比兴宁便宜,珠三角大型疏菜基地,还指望大兴宁这个粤东北商贸中心,帮它销出去,你去兴宁粤东批发市场看一下,晚上十点至凌晨,灯火通明批发疏菜,粤东市场旁边,又催生了一个大型三鸟批发市场。
作者: ASASASAS 时间: 2018/8/9 17:54
兴宁食品,除了山茶油有销外,基它食品,珠三角食品更便宜,珠三角有大型农副产品基地,南番顺是鱼米之乡,鸡鸭都比兴宁便宜,人家是大型化集约化,更有成本优势,宜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9 18:49
楼上可能误会了,绿色食品是指有机食品,如果比成本肯定做不过人家,需以特色取胜,慢生活为特色。
作者: 东环大道 时间: 2018/8/9 19:15
还农业?耕田是原始社会的谋生手段,吃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发展了。还发展耕田的农业?晕倒!
作者: 很精彩的兴宁 时间: 2018/8/9 22:28
蔡君平 发表于 2018/8/9 18:49
楼上可能误会了,绿色食品是指有机食品,如果比成本肯定做不过人家,需以特色取胜,慢生活为特色。
不是误会,而是可能你离家大久,自己家乡有几样像样的特产,怎么去取胜。慢生活更有博罗、河源挡中间…。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8/8/10 00:38
呵呵,所以研究表明如果兴宁想成为一个有名的城市,发展什么都没有优势,唯一可以突破的就是从无到有,实现绿色崛起
作者: 很精彩的兴宁 时间: 2018/8/10 13:43
蔡君平 发表于 2018/8/10 00:38
呵呵,所以研究表明如果兴宁想成为一个有名的城市,发展什么都没有优势,唯一可以突破的就是从无到有,实现 ...
对,只有脚踏实地,慢慢实现突破。罗马不能幻想一日建成
作者: 我从羊村来 时间: 2019/4/3 11:21
楼主的分析算是精细了,首先非常感谢你这类能够冷静分析情况,并且能够及时给出相应的建议的人,这倒是为不太清楚家乡具体情况,又想要了解家乡现状的人(比如我这种大二的学生),给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其次作为大学阶段的人,必然会考虑到自己以后的发展,也必然会考虑到在哪里发展,对于我这种具有怀乡感的人来说,首先就会想到兴宁这个小城市,但正如大多数的人来说,这时就会考虑到自己往后的生活水平会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即无法确定自己能否在这个地方得到长足的发展、生活水平能不能够如愿以偿、日后发展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何种意义(又能得到多大程度的实现)。这对于一个刚刚在社会上出道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出道也意味着经验不足、认知有限。如果本地政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方针政策,人才就非常容易倾向于大城市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政府如果能够用正确的方式让人才回流,那么是否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呢?因为许多大学生正是因为不了解本地的一些情况,加上一种固有的“北上广深”的观念,最后选择在大城市落脚,而家乡的发展却长期得不到满足,最后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这就是城市发展的“马太效应”。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趋势,先努力打造自己的名声,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把“围龙屋之乡”、“花灯之乡”......等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同时,在充分发挥当地特色产业时,加强对农业这块领域的发展,我们可以先引进技术,然后再把人才吸引过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确保创新工作的开展,为打造打造自己的品牌奠定基础(人才+技术+互联网)。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见解,肯定还有大量的不足之处,我知道家乡的发展不容易,政府的工作任务也是挺艰巨的,但是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是打从心底希望我们的家乡越来越繁荣,这样我们也不用再背负着一些所谓“广东省平均收入水平最低的地方”了。
作者: 蔡君平 时间: 2019/4/4 09:27
呵呵,其实这是十年前的毕业论文的一部分而已,不过这十年变化很大尤其是网络和路网的发展,还有城镇化,兴城的不断扩张,其实反而加剧了兴宁的某些区位优势,如果能开发出特色果蔬、花卉,倒可能成为地方特色。
作者: 我从羊村来 时间: 2019/4/5 11:00
嗯,对,交通方面和旅游产业都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我觉得光靠这些还是无法真正支撑起经济来啊,毕竟这些都是不流通的东西......
作者: lwb331 时间: 2019/4/6 08:21
大兴房地产是兴宁发展又一条失策之处
作者: aimin 时间: 2019/4/6 22:25
发展绿色经济是未来的发展之路,不知道楼主现在有在做农庄了没有?我也看好现代农业,集种养、加工、科技、旅游、销售一体。
作者: 夏日黄昏 时间: 2019/4/7 22:10
发展现代农业是趋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用机械代替人力产生的生产力,对原来的小农经济必然冲击,现在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引,这个是比较悲哀的事情。现在主要为珠三角培养劳动力。
作者: 史丹人 时间: 2019/4/8 19:28
楼主费很大精力研究兴宁发展战略,精神可佳!兴宁政府应邀请各方人才专家举办发展论坛,集思广益,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作者: 寒冬雪 时间: 2019/4/11 08:43
楼主十年前的毕业论文啊,厉害了,证明楼主是真调研
作者: 吹牛A8 时间: 2019/4/11 10:39
讲归讲,到真正有子弹时又小心翼翼了,外行搞农业不如去澳门
作者: 祝兴宁越来越好 时间: 2019/4/11 11:42
整个梅州市的问题应该都是比较相似的,没有能在现代工业体系里分一杯羹。靠三农和绿色产业,有增长但十分缓慢。不过最关键的原因还不是工业体系,而是人,本地的人才大面积流失,外地的人才基本上不来(条件差、待遇差),形成恶性循环,再加上政治生态持续十数年恶化,只能是越来越差。2018年,整个梅州市的GDP也就1100亿,全省倒数第五,后面的是潮州、河源、汕尾、云浮。增速方面,全省倒数第一,兴宁又是梅州市倒数第一……
欢迎光临 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http://xn.xna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