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标题: 保护孩子爱涂抹的天性 [打印本页]

作者: mmbb    时间: 2012/3/22 01:11
标题: 保护孩子爱涂抹的天性

儿童创作的作品展现了他们视觉思维的痕迹,我们要给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以空间,尊重儿童尚未受规则、技法约束的自由意识,不要以“像”与“不像”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画。要带着喜悦的心情,鼓励孩子随手画,随性画。

不以成人眼光评判儿童画

毕加索推崇儿童画

一般来说,3-12岁儿童的创意画可以称之为儿童画,它是儿童在前期涂鸦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画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认识世界、表达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感悟的一种视觉语言符号,带有儿童基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表面上看,儿童画不讲求技法,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的绘画常规,但是绘画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儿童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中都展现了他们视觉思维的痕迹。

儿童画清新、活泼、自由,甚至荒诞,它不仅打动我们普通人的心灵,也触动了很多艺术家的心扉。二战以后,儿童画尤其受到一些现代艺术大师们有意识地推崇、学习与模仿,儿童画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并深深影响其创作风格。现代绘画之父毕加索有次在参观儿童画展时说:“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我就可以像拉斐尔那样画画了,但学会像他们那样画画,却花费了我毕生的时间。”稚拙、天真的儿童画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推崇呢?这与儿童“看世界”的方式(近似于艺术创作的心理)有关。

儿童看世界和成人大不相同

儿童看世界,与成人不同,他们只能依照自己所“看见”的,而不是实际上所能准确观察到的样子去精确地表现事物。那么儿童具有一双怎样的“慧眼”?他们的“观看”具有怎样的特质呢?

无成见地“看”。法国画家柯罗说:“我每天都要请求造物者,要把我变成一个孩童,就是说,要让我不带成见地去观察和表现大自然,像小孩一样。”儿童用眼睛观看每一件事物时,采用了超然功利之外的审美观念。他们的眼睛和心灵没有被世智尘劳所蒙蔽,他们没有名利思想,没有世俗观念,能够把物作为物自身来吸取,而对于物的实用性则是陌生的。而成人则总是要以事物的大小、轻重和其他尺度去衡量它们,这些习惯上的有用和无用、敌意和友好的标准,阻碍了对事物的表现性的感知。

泛灵化地“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长期考察中发现,在儿童的思维中,有生命物与无生命物相互混淆。荣格指出:“对儿童来说,月亮是一个人或一张脸,或是星星的保护者,乌云似乎是小羊,玩具娃娃也喝水、吃饭、睡觉……”儿童这种“泛灵”的倾向使他们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审美特性融合到自己的心灵之中,使幼儿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例如,在幼儿绘画中的气球面带微笑、大狮子亲切善良等,处处透露着“与宇宙万物相融合”的思维方式,散发着童话般的暖意。


作者: mmbb    时间: 2012/3/22 01:11

创造性地“看”。观看儿童画,我们不仅发出感叹:儿童是“变形”的天然大师!儿童能够驰骋活泼地想象,经常会对万物进行“添加”或“移位”——赋予事物本无的性质,将不同类、不同属的东西搅在一起。如常常对物或想象的物进行无情的“破坏”,随意重新分布和组合——把鱼弄到天上,把树栽到屋顶,替牛或狗添上双翼……儿童用夸张的、不符合现实的笔触来表征自己的世界,画图中充满了看似不合逻辑的构思、随意安排的构图、不合比例的造型以及主观想象的色彩等。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形象,体现出儿童大胆的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力。儿童之所以能不受束缚地施展想象力,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看”的时候把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将看到的、记忆中的、想象的形象都错杂在一幅平面的图画中;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受积习而成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没有精确的概念知识,没有经过教育形成的专业化模式,因而绘画时无章可循,无法可遵。

充满意义地“看”。早期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者,有着饱满、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借着符号与色彩毫无顾忌地倾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儿童画是儿童与自我的对话,所有的意义从本质来看都是情感性的。儿童常常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来传递非常个性化的意义,比例和大小上的夸张即表达了儿童的主观意图及他们对物体和事件的情感性评价。例如,一个4岁的小女孩在画中将妈妈的右臂和右手夸张地扩大了,因为“我不听话的时候,妈妈就非常生气,就会用她的右手打我……我不得不把右手指头画长”。

自由涂抹激发儿童视觉思维

绘画本身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儿童绘画,我们应该秉持超越功利的态度,不必抱着让儿童当专业画家的目的来苛求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也不必以专业绘画的角度来评价儿童的绘画。借绘画发展儿童的视觉思维,让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享受到真正的欢愉和乐趣,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儿童画的目的所在。

首先,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加强儿童的视觉感知。在儿童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儿童多观察、多体验,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丰富他们的情绪情感,从而使儿童绘画的主题及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然而,我们常常要求儿童临摹范画,这样孩子们还没落笔就看见了物体的形象,结果使得多数所画的形象趋于同一范式。范画中的物体不是儿童体验到的,而是教育者灌输给他们的,这无疑妨碍了儿童对事物直接的感性反应,扼杀了儿童的视觉观察能力及直觉判断、想象能力。久而久之,儿童可能不再用自己的眼睛去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了,原创性的绘画能力也同时失去。

其次,鼓励儿童的视觉想象与创意。与口头语言相比,绘画语言更能体现儿童的创造性。教师及家长要给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以空间,尊重儿童尚未受规则、技法约束的自由意识,调动儿童的创造性因素,不要用“像”与“不像”的标准来评价儿童画。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是儿童绘画价值之所在,它需要儿童积极主动地表达欲望和采取求新求异的表现形态。如果教师对儿童画中的创造性表现视而不见,不从儿童的绘画经验出发,只是从自己对美术表现的理解出发,去纠正儿童画中的“错误”,那么儿童可能会对绘画变得兴致索然。

再其次,鼓励儿童表达个性化的情绪、体验。儿童绘画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而着重于内心的自我表现。由于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尚不成熟,绘画因而成了他们一个表达自己情绪、情感以及与他人展开情感及认识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年幼儿童来说,绘画可以代替语言交流;对另外一些儿童来说,绘画则是发现和沟通深藏的、对自己和他人来说重要的感情的辅助途径。因此,在儿童画教学中,我们不必过早地将儿童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藩篱,应该尊重、鼓励儿童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向及内在精神世界,我们还要尽量去读懂儿童的绘画语言,理解作品中隐藏的儿童的心境状况以及他们想要表达的感情,借助绘画这一途径走近儿童丰富的心灵世界。


作者: mmbb    时间: 2012/3/22 01:12

我家有面“涂鸦墙”

从小蒙蒙就喜欢画画。在她一岁时,我们就给她买来五颜六色的彩笔,她趴在拼图拼成的地板上,像模像样地画着。当然,她那时的作品全部都是“写意画”。

到蒙蒙三岁的时候,她依然“画作”不断。大大的圆圈脑袋,里面四个圆圈就代表眼睛、鼻子和嘴,脑袋下面是长方形的身子,四根直线分别是胳膊和腿。用金黄色的彩笔,在圆圈脑袋上添几根曲线,就是妈妈。圆圈眼睛上画两个更大些的圆圈,就是爸爸的眼镜,圆圈嘴巴上面画短短的一条直线,就是爸爸的胡子。

我没教过她,没想到小家伙都会画人物了。看来画画可以锻炼蒙蒙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以我更加鼓励她画画。常常,小小的她趴在写字台前,认真地描画着她眼中的大树小草、碧水蓝天。“妈妈,这是我送你的房子!”“妈妈,我们就买这样的汽车行吗?”因为我常常念叨要换房子、买汽车,小家伙居然都记在了心里,表现在了纸上,我的心一阵暖意,生活都感觉美好了。

日子一天天过着,突然有一天下班回家,蒙蒙兴高采烈地对我说,她要给我一个惊喜。我问在哪。她拉着我来到她的房间。“请看我的创举!”她得意地说道。只见对面墙上用铅笔画了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树下是飞翔的小鸟,也有野花野草点缀其间。

我当即一阵眩晕,雪白的墙壁就这样被“糟蹋”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咆哮道:“整天就会添乱!”“哇——”蒙蒙哭着跑出了房间。

我独自坐在卧室里生闷气,老公在客厅里哄着女儿。一会听见他们父女出门的声音,我也懒得去过问。

不知过了多久,女儿和老公高高兴兴地回来了。老公抱着一团美术纸,进门就往客厅的墙上挂,我好奇地问是什么,老公说是送给女儿的“涂鸦墙”。蒙蒙笑嘻嘻地瞅着我,说以后这面墙壁就是她的地盘了,她的地盘她可以完全做主。

“涂鸦墙”挂好后,蒙蒙“挥毫”作了一幅全家福的画。她说还是站着画画有灵感,感觉画出来的东西都是立体的。看着女儿在“涂鸦墙”前忙活,别说,还真有点艺术家的气质呢!

有了这块“涂鸦墙”,蒙蒙再也没有在墙上乱画过。“涂鸦墙”上的白纸用完就更换,很方便。蒙蒙常常笑盈盈地夸奖自己:一幅更比一幅强。






欢迎光临 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http://xn.xna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