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A8网 发表于 2023/3/17 21:14

探访百年古迹 轻读历史长卷!“南粤古驿道踏春行”走进兴宁市大坪镇十二肩岭古驿道

http://res.meizhou.cn/a/10001/202303/0cddfde2a9b5efc36d0a1c180faae313.jpeg编者按当前,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系列工作正持续开展。本报推出“南粤古驿道踏春行”专题,以媒体人独特的视角,系统宣传梅州古驿道资源,感受散布在梅州各地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古驿道的新变化,展示梅州对南粤古驿道沿线红色资源的创新性活化利用,以及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乡村绿色发展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形成可供市民和游客在梅州开展徒步等户外体育运动路线图。相关全媒体作品今日起陆续推出。敬请垂注。3月14日,“南粤古驿道踏春行”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梅州兴宁市大坪镇十二肩岭古驿道,记者和徒步爱好者一起用心去发现和感受古道悠悠,用脚步去追寻那些散落在历史文明中的故事和先辈的足迹。
http://res.meizhou.cn/a/10001/202303/c045a83f2363a2b75aa881e3dbcf5678.jpeg十二肩岭古驿道位于大坪镇金坑村,由块石拼砌而成,总长约7.6公里,其中古驿道本体全长1.9公里,都是山地型古道;连接线包括3.4公里的乡道及2.3公里的村道和步道。古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曾经是兴宁客家人挑盐、担货去江西的必经之路。由于山岭坡度较陡,古代往来担货的客家先辈经过此处时,为了保持体力和身体平衡,大约需要歇肩十二次,才能走完这段路程,故称为“十二肩岭”。在民国废除驿制后,该古驿道仍被作为主要道路使用,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现代公路的开通才被逐渐废弃,其使用时长达三百多年。当天的徒步是从金坑村广场开始,入口处设有指示牌和古驿道规划图。从图上看,十二肩岭如一条绸带一般曲曲绕绕地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众人踏着宽1米至1.5米不等的石砌小路而上,只见四周山峦叠翠、林木繁茂、翠竹丛生,自然生态良好,景色宜人,沿途还新建有不少供游人休憩的石凳、标识牌。“十三都远行不极,十二岭高无尽头。一路梅花开不断,牵人诗思小罗浮。”清代兴宁诗人、学者胡曦还写下过一首诗,形容十二肩岭古驿道的风光。

http://res.meizhou.cn/a/10001/202303/2ffdd46cf384ceb71a296a0f7d8bdec7.jpeg1949年重新修建的茶亭。沿着崎岖的山坡蜿蜒前行,一座约20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古茶亭映入眼帘,该茶亭为1949年重建,保留了原有的石砌瓦盖结构,采用了旧亭的部分三合土夯墙材料,曾是过往行人喝茶、歇脚、避暑的地方。只见茶亭北面有雕刻,记载着十二肩岭的历史以及古代诗词,而南面有一尊铜像,生动地再现了担夫挑着货物,爬坡越坎、负重前行的形象。据村民回忆,当时担夫主要挑油盐、布匹、煤油、火柴等物品到江西售卖,再将江西的米谷、茶叶等挑回兴宁。再往前走,一处面积较大的伙店遗址引起了众人注意,该店经过风吹日晒后,墙面石灰已经龟裂脱落,从近3米高的墙体以及斑驳的痕迹中,可以窥见当年担夫休憩闲谈的热闹场景。http://res.meizhou.cn/a/10001/202303/26924172f5eb245d1aec57e60bd011b0.jpeg


http://res.meizhou.cn/a/10001/202303/949374160b777fd86d521d8b2eae329c.jpeg伙店遗址已剩残壁断垣。十二肩岭古驿道不仅是南粤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当时支援苏区的重要通道,那时物资都是从这条路运送到江西,看似不起眼的翻山小道,却是当年粤赣两省政令传递与物资交流的大道,在支援中央苏区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930年5月毛泽东在安远、寻乌、平远做群众工作时写下的《寻乌调查》中,也提到这条古驿道,对研究粤赣边苏区具有特殊意义。十二肩岭,因山而名;沧桑古道,因文而兴。这条横亘了百余年的古道,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磨砺,虽然失去了昔日的功能和繁华,但其遗留下的茶亭、伙店和人文故事,成为了可以抵抗岁月的物证,无声地为游人诉说着那些年商贾的兴衰、历史的更替以及先辈生活何止十二肩的艰辛。即将到驿道尽头时,远处传来了歌声,走近看,是三五村民在哼唱着山歌。经过一番交谈后得知,附近村民们在闲暇之时便会结伴同行,一起享受徒步的惬意。“近几年来,政府部门对这条古驿道和沿途的古遗址进行了修缮,周边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更为村里带来了人气。”村民陈福祥告诉记者,希望游人在探寻古道历史的同时,要爱护环境,将古驿道保护好、传承好,让历史古韵悠扬绵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访百年古迹 轻读历史长卷!“南粤古驿道踏春行”走进兴宁市大坪镇十二肩岭古驿道